欢迎访问本网站!认识《圣经》所启示的独一真神(YHWH)雅伟!
img

马太福音20: 20-28谁愿为大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作者:张熙和牧师
所属栏目系列:马太福音
我们继续查考马太福音 20 章主耶稣的教导,今天会看平行经文马可福音 10 章,因为马可福音的记载比马太福音的更加详细。
32 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耶稣又叫过十二个门徒来,把自己将要遭遇的事告诉他们说:33“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34 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过了三天,他要复活。”
35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进前来,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什么,愿你给我们作。”36 耶稣说:“要我给你们作什么?”37 他们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38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39 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40 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42 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43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44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45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32-45


最后一段又出现了“在前在后”的原则。前几篇信息一直在探讨这个原则,探究主耶稣这番教导(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是什么意思。现在就能够看见,这是主耶稣的教导的核心原则。我可以绝对地说:不明白这个原则,就是根本不明白主耶稣的所有教导。明白了这个原则,就明白了主耶稣的教导。所以主不断阐释这个原则。然而从这段经文可见,门徒们就是不明白。


耶稣的话让门徒希奇、害怕
你真的明白“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个原则吗?门徒们的确开始明白了一样事:得救、进神的国不容易。所以留意这段一开始是这样说的:“他们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前头走,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为什么他们希奇、害怕呢?
留意在马可福音,这番话的前文就是主耶稣对青年财主说的话。主耶稣对青年财主说了什么呢?之后又对门徒说了什么呢?“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可10:25)。门徒们听了,就“分外希奇”(可 10:26)。骆驼这庞然巨物穿过针眼,竟然比财主进天国还容易,门徒们太惊讶了!而且这不是短暂的惊讶,这番话依然回荡在门徒们的耳边,到了下一段,他们还在希奇,可见两段话的关联。
马可福音 10 17 节告诉我们,耶稣正在路上前往耶路撒冷,青年财主过来问耶稣问题。而 32 节说,他们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可见一切都是在一个背景、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接着一件事。门徒们刚刚听见主耶稣对青年财主说的这番话,余音依然回荡在耳畔,所以还在希奇、害怕。青年财主的问题——“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这在他们看来本是胸有成竹的事,如今却非常害怕。
主耶稣从不怕撼动人的安全感和自信,甚至到一个地步,门徒们都害怕了。我在讲解主耶稣的教导时,听众常常会觉得坐立不安,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基督徒的。他们开始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他们会很惊讶地对我说:“我们从未听过这种讲解,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呢?”他们很惊讶,也很害怕。这种害怕是好的,为什么呢?因为羊要是不害怕,就会四处闲逛,远离了牧者,结果很快就成了狼、熊的猎物。
害怕的羊就会紧跟着牧者。所以我说这种害怕是好的,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
还有一处更值得注意的是,32 节说“门徒就希奇,跟从的人也害怕”,可见有些人是不敢跟从的。有人跟从耶稣,有人不跟从。即是说,主耶稣这番话让人难以下咽。不是所有人都跟从了耶稣,但跟从的人都害怕,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圣经多次记载了主耶稣的门徒离开了他,比如约翰福音6 章结尾,主耶稣说人必须喝他的血、吃他的肉,门徒们难以下咽,有些就离开了他。再次看见,主耶稣的教导真难以接受。虽然有人选择放弃了,但还有人依然跟从,却是恐惧战兢,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得救、承受永生不容易。


耶稣向门徒宣告他将要受害
留意主耶稣接下来的话更让门徒们心中一沉。主耶稣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33 节)。做什么呢?赴宴?畅游?不是的,人要把他们的老师处死!他们已经很害怕了,现在他说他要死了!“你要丢下我们成为孤儿吗?你死了,那我们怎么办呢?”
门徒们已经很害怕了,主耶稣却没有加以安慰,继续告诉他们更糟的事实:他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但最后还有一句鼓励的话:三天之后,他要复活。他要复活是什么意思呢?门徒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主耶稣死的时候,门徒们根本没想到他会复活。还记得以马忤斯路上的情景吗?他们说:“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但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主耶稣预言他要复活的话,他们全都忘到了九霄云外。正如我们很多人一样,读了圣经,却没记住,也不知所云。这是一种“思想梗塞”。
主耶稣教导我们的方式真是与众不同,他非常有智慧。
我们看见他讲的比喻如何显露出了人心。这些人内心被显露后,就非常害怕。你以为主耶稣会说——“朋友,别担心,没事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恰恰相反,主耶稣告诉他们:接下来还会更糟。这个时候他们真的好害怕。平行经文路加福音 18 34 节说,他们完全不明白耶稣所说的话:“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他们不晓得什么呢?是不是不懂主耶稣说的亚兰文呢?亚兰文是他们的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耶稣喜欢用“人子”自称:“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门徒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是语法难明白吗?这段话有什么晦涩的言语吗?有什么谜语吗?语言简单明了。
“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有什么难明白的吗?圣经说,“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

他们不明白什么呢?他们明白得救不容易,这已经是第三次强调了,并非第一次。主耶稣第三次告诉门徒:他要死了,而且会复活。门徒们并非第一次听这番话,但依然不明白。


门徒不明白耶稣为什么要受害
他们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为什么耶稣一定要死。他们当然并非不明白这句话,但凡识字的小孩子都能明白。然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耶稣必须死。也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想必你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耶稣要死呢?我们不能以其它途径得救吗?没有一条容易的得救途径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罪的严重性。
说到这些事门徒们一样也不晓得,并不是说他们不明白这番话,而是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好人要死呢?为什么义人不断受压,恶人逍遥法外?为什么总是好人受苦受难,恶人逍遥自在呢?他们不是不明白这番话,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吗?为什么耶稣必须死呢?即便讲解了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原则,你能明白吗?我真怀疑我们是否明白主耶稣的教导。
留意门徒们不大明白,雅各、约翰觉得这个话题太悲惨了,就说:“都是在谈死,遭唾弃、挨打、被杀,我们谈些开心、振奋的事吧。因为无论什么样的事临到你,我们是相信你的。大家也都支持你,喜欢听你的。你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我们知道终有一天,你会为大。等你作王了,别忘了我们兄弟二人,让我们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好吗?”

谈了这么多在前、在后的原则,门徒们还是没明白主耶稣这番话,他们还想成为在前的。我们可以周而复始地听圣经的话,却跟没听一样,是不是奇怪?我们听不明白,也不愿意遵行,所以为什么要听呢?


成为在后就是舍己做众人的仆人
留意主耶稣并没有责备他们,他说:“你们想成为在前的?可是你们是否知道若想成为在前的,就要成为在后的?”如何成为在后的呢?什么是在后的呢?主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这一点非常难以明白。升高的途径是降卑?这是什么道理?主耶稣对他们说:“你要想在神的国里为大,要想坐在我的左右,那么我告诉你如何行吧。”
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趣:“那如何行呢?”
“就是喝我所喝的杯,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做吗?”
“没问题!我们做得到。”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是什么杯呢?当然是死亡之杯,显然他们不明白。他们在答应之前,最好弄明白是在答应什么。
其实主耶稣是在说:“好吧,你们要喝我所喝的杯。”从使徒行传 12 章可见,雅各是第一个殉道的使徒,他真的喝
了那杯。
杯是什么呢?要想明白杯,就必须明白旧约。主耶稣在约翰福音 18 11 节也用了这种表达,当时是在客西马尼园,彼得拔刀砍下了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耳朵。主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主耶稣要喝这杯,彼得却拦阻他!
在旧约,杯代表了神赐给你或者让你继承的一份东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诗篇 11 6 节是指坏的:“他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热风作他们杯中的份。”
诗篇 16 5 节是指好的:“雅伟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
杯指的是赐给你的东西,要么你得忍受,要么你能够享用。
而马可福音这里的杯指的是死亡,是神恼怒罪的杯,比如诗 75 8 节说:“雅伟手里有杯,其中的酒起沫,杯内满了搀杂的酒。他倒出来,地上的恶人必都喝这酒的渣滓,而且喝尽。”旧约经常提及这杯(赛 51:17, 22;耶 25:15, 17 等),熟悉旧约的人不难明白。这是神审判恶人的杯,而主耶稣要代我们喝。这就是主耶稣要喝的杯,他们说也能喝。


洗礼就是选择与基督同死
不妨思考一下洗礼。众所周知,洗礼代表了受死和埋葬。当一个人受洗,走入水中、被水淹没,这就代表他死了,被埋葬了。而他再从水里出来的那一刻,就代表复活了,有了新生命。所以杯和洗礼都代表了死。
继续看马可福音 10 41 节:“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雅各、约翰将自己放在第一位,立刻就惹起了门徒们的愤怒,造成彼此之间关系紧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明白在前在后的原则。
同样,无论是在教会、在世界,还是在家庭中,有人想为首,看重自己的感受、愿望、喜欢的事,那里立刻就会紧张起来。雅各、约翰将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那一刻,门徒彼此间就起了冲突。所以在 42-45 节,耶稣再次强调这一重要的在前在后的原则:“耶稣叫他们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虽然主耶稣是在前的,但他选择做在后的——做众人的仆人,舍出自己的生命,作多人的赎价。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用心去领受。面对这段经文,面对这个在前在后的原则,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不能模棱两可。这选择是什么呢?你要么选择做在前的,要么选择做在后的,不可能介于二者之间。

什么意思呢?其实主耶稣已经解释了。你要么选择受人服侍,要么选择去服侍人。或者用主耶稣的另一句话说,要么救自己的生命,要么失丧自己的生命;要么保守生命,要么舍出生命。只有这两种选择。你不做选择,就是做了一种选择。因为我们自然就会选择保守自己的生命,救自己的生命;自然就会选择做在前的,看重自己的事。你已经做了这个选择。你现在面对的另一个(也是惟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门徒。


若想承受永生就必须选择走窄路
难怪门徒们好惊讶,他们发现太难了。因为我们本性就是为自己而活,看重自己的事。及至意识到要想承受永生,要想穿过针眼、踏上窄路,就必须改变生命方式,便发觉得救太难了。若有传道人告诉你得救很容易,那么他没有告诉你真理。主耶稣没有向我们隐瞒真理,他是直言相告。你要么接受,要么不理会。得救就像骆驼穿过针眼这么难,这是选择宽路、窄路的问题。
在马太福音 7 13-14 节,主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宽路易走,却引到灭亡;窄路难走,却引到永生。主耶稣在路加福
13 24 节也提醒我们要努力进窄门。
面前有两条路,你跟所有人一样,都自然而然地走在宽路上。我们自然就会选择走宽路,宽路是容易走的。之所以容易,是因为迎合我们的本性。一旦逆着我们的本性,就困难了。我们本性就是自私,自我保护,高抬自己,所以当然会走宽路。而走窄路需要改变生命方向、生活方式,把神和别人放在之前,把自己放在最后。走窄路虽然代价高,却会领我们进入永生。难怪门徒们此刻会希奇。也许最好守律法吧,在圣殿献祭得花些钱,但比之于改变整个内心态度、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就不算什么了。后者代价太高了,我们做不到。但这就是你必须做出的选择。所以这个选择就是:要么保守自己的生命,受人服侍;要么舍出生命,去服侍人。
我们都喜欢别人服侍自己,不喜欢服侍别人。服侍别人有失身份,没面子,是卑微、下层人做的。这正是主耶稣此处所说的:谁愿为首,就必做众人的仆人。

其实主耶稣经常这样直言相告,在马可福音 9 章他已经教导了这一点,而且留意他是如何运用这个在前在后原则的。马可福音 9 35 节是在谈这个话题,前文(34 节)在讨论谁最大,于是“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可9:35)。这里定义了什么是“作众人末后的”,就是作众人的用人,这正是他在 10 章所说的。在前的就是为首,在后的就是作众人的仆人。你必须做出选择。你希望受人服侍还是服侍人呢?这就是问题了!


耶稣的门徒必须效法耶稣的生命样式
我们的态度必须改变,否则天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主耶稣是如何生活的呢?看看主耶稣的整个生命,我不禁感叹:我想不到他为自己做过一件事。他总是为别人做事,为自己做了什么呢?看一看主耶稣受的试探,整个试探的目的就是要耶稣为自己做些事:你饿了吗?把石头变成饼吧。主耶稣不愿这样做。他做得到,但他不愿这样做。耶稣从未为自己做一样事!你能想起他为自己做过什么吗?他整个生命就是为别人而活,不断付出,毫无保留。他用神的能力去服侍别人,医治别人,坚固别人,拯救别人——总是为别人做事。
他为自己做过什么呢?这就是基督独特的特点。所以他对我们说:你们若想做我的门徒,就必须改变生活方式。“门徒”是什么意思呢?岂不是跟从他,做他所做的吗?在新约,门徒跟基督徒是一个意思。若有人以为是两个意思,显然他没有读过圣经。门徒就是基督徒。你在跟从基督吗?不跟从基督的不能称作门徒。即是说,我们必须活出他的生活方式,这正是主耶稣所说的:“凡跟从我的必须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我。”他要上十字架了,你也要背起你的十字架跟从他。他去哪里,你也得跟从他到哪里。这并非玩笑,这就是做门徒。
耶稣为什么死呢?因为他喜欢死?当然不是,没人喜欢死。马可福音 10 45 节说,他来是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为什么呢?什么是赎价呢?赎价是赎身的钱。耶稣来舍出了生命,作了我们的赎价,让我们得自由。脱离什么呢?脱离
罪的捆绑,脱离世界的捆绑,更重要的是脱离自我的捆绑。最糟糕的捆绑莫过自我的捆绑,我们是自己的奴隶,还自以为很自由。除非脱离了自我,否则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


自我中心导致各种精神问题
不知道你是否见过有人精神紧张,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无论你如何努力帮他,都是徒劳无功。为什么呢?因为这人是在捆绑下的,你不禁惊讶那种捆绑的力量真强,他就是不能脱离出来。我多次试过帮助一个精神濒临崩溃的人,发现这种捆绑真厉害。没有人束缚他们,也没有什么外在东西束缚他们,但他们自己在捆绑自己,因为他们莫名其妙地极度恐惧,这种恐惧在吞噬着他们。
这是内在紧张,你无法脱离这种自我捆绑,这种自我捆绑的极端形式是,它会让你自我毁灭。除非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整个态度、生活方式,否则你无法脱离这种捆绑,无法扭转局势。精神科医生就会给这人开药吃,打各种镇静剂,好缓解紧张情绪,缓解由精神紧张而引起的肌肉紧张,麻木大脑,不让他想太多。可是药效过后怎么办呢?一切又都打回原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一位知名医生,名叫汉斯Hans Seyle)。汉斯教授是蒙特利尔大学实验医学教授兼总监,是压力、紧张问题专家,他在这个课题上著有好多本书、一千多篇文章,其中一本畅销书是《没有痛苦的压力》Stress
without distress)。有趣的是,他对压力的根源索解了很久,最后发现压力的根源是态度,是思想,远非身体。他在《没有痛苦的压力》一书中指出,要想摆脱压力,惟有改变你的整个思想、态度。虽然他不是精神科医生,只是医学研究者,但是他通过研究压力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得出结论说:人必须改变,才能面对生活压力。
压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汉斯指出,压力基本上是来自自私、自我中心的思想。你力争要成为在前的,结果落入了可怕的紧张、压力之中。你想为首,就会引起嫉妒、纷争、苦毒、竞争等冲突(我们已经看过门徒之间的冲突了),也会造成家庭分裂。看一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冲突、战争接连不断。要想改变世界局势,惟有改变人。要想改变人,惟有改变他的态度和他的整个思想方式、人生方向。惟有这样,你才能找到平安,不再有压力、忧虑,因为你的生命方

向已经改变了。


利用“自我的利他主义”来改变自己?
汉斯不是基督徒,竟然建议改变你的生命方向。改变至哪个方向呢?一个非基督徒能往哪里走呢?他提议这种“自我的利他主义”(egotistic altruism)。“Egotistic”是自我主义,将自己放于第一位,为自己而活。“Altruism”则正相反,是为别人而活。如何将二者合并呢?最好是找一种折衷办法,你尽力为了自我的原因而为别人而活。他发现这是惟一的解决途径。
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你去使别人开心,因为你使别人开心,就会结交很多朋友。你结交朋友,善待他们,他们就会成为你的朋友,这样你就可以有一个缓冲圈,这些朋友可以帮你缓冲一下压力。敌人来袭时,你有很多朋友支持你,助你缓解生活压力。
这很像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的“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观念。你赢得了很多朋友,他们就会在你周围成为一种缓冲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你为人做事,善待人,结交朋友,为他们付出,可以说你在服侍他们。而这一切都是出于自私的原因,以至于他们也会善待你,比如保护你,鼓励你,善待你,说你的好话——“你很了不起啊!我从未见过像你这么好的人!”有这句话,你再辛苦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你出于自私的原因而善待别人。换言之,你所做的是为了得到即时回报,一切都是为了回报,就这么简单。
汉斯称之为“利他主义”,其实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利他主义。汉斯意识到,要想解决人里面的冲突以及世界的矛盾问题,人必须先改变自己的生命方向。但他也知道人无法改变自己,因为人本性自私,所以他试图做这种妥协:你自私,没问题,可是想一想,你为别人而活,为别人做事,他们就会善待你,一旦你有困难,他们就会帮助你,有时候甚至带你去兜兜风,请你吃顿饭,有很多朋友真好。所以即便你本性自私,也可以为别人做事,好赢得朋友,这样就会发现压力缓解了。
汉斯这本书的着重点就是缓解压力。至少透过改变你的生活方向,为别人做些事,可以部分缓解自我的压力。如果你不想做基督徒,那么这是惟一的选择,再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你不想做基督徒,觉得做基督徒代价太高,那么就听从汉斯的建议吧,结交很多朋友,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可以大大缓解生活压力。你不必担心受别人攻击,因为身边有好多朋友在罩着你,这种办法真不错。
这是非基督徒可以采取的惟一办法,你只能这样做。可以说,这种办法很实际,因为我们本性自私,所以这是最好的妥协方案。我得承认,这种方法的确很有效果,当然行得通。因为如果你这样行事,就会结交很多朋友。有很多朋友真不错。

问题是我们现在谈的是永生,并非世上的避风港,这可是天壤之别。你想要什么呢?你想在这个世界有个舒心的避风港吗?那么听从汉斯的建议,就可以在世上快活度日。看看耶稣的遭遇,人冲他吐口水,羞辱他,杀害了他,这条路不好。


惟有神才能改变我们配得承受永生
所以你依然面对一个选择:你想要什么呢?你想在世上快乐度日,构建一个舒适、惬意的小生活圈子,还是你想要永生呢?如果你按照神的方法寻求永生,那么你就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不是“利他的自我主义”,也不是“自我的利他主义”等等。如果你想要永生,这些是行不通的。你不想要永生,那么没问题,你听从汉斯的建议好了,不妨继续自私下去,以自私为动机,去结交朋友,这样他们能够称赞你、欣赏你、敬重你、善待你。这种寻求回报的做法跟主耶稣的教导正恰相反。主耶稣教导说,为别人做事不要求任何回报和称赞(路 14:13-14)。这是何等的态度和思想。
汉斯当然很诚实,他最后这样说道:他所写的极其自私,而且他不以自私为耻,因为他认为这才是真实的。他坦承自己自私,他的自私推动他去交朋友,他认为这种自私是好的。
自私有好、有坏,坏的是抢银行,好的是交朋友。这样说的确不错,自私可以是好的。但这里并非在谈好的自私与坏的自私,主耶稣是在要求我们舍己,完全不自私。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也正是困难之处。
你会选择什么呢?也许你已经做了选择。也许你会决定说:“我走自私的路,汉斯的建议更实际些。”你会满足于“好的自私”。我猜大多数人会选择这种“好的自私”(如果可以这样称的话),只不过自私程度不同而已。但基督的呼召是要人做门徒,回应这个呼召就是走窄路,但这条窄路会引向永生。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私(好自私或坏自私)都无法打开这道永生之门。若想承受永生,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彻底改变,从此为别人而活,去付出而不是索取,去服侍而不是受人服侍。我们要跟从主耶稣到底,因为这才是永生之路。
  • 上一篇:马太福音20:1-16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