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认识《圣经》所启示的独一真神(YHWH)雅伟!
img

第六章 基督教遗失了犹太的根——后患无穷【整章】

作者:张熙和牧师
第六章
基督教遗失了犹太的根——后患无穷


从使徒行传可见,教会是犹太人的教会,在一世纪三、四十年代,透过神活泼的大能,也在犹太人的领导下,得以茁壮成长。在教会第一代领导人当中,保罗是其中一位最有魄力、有学识的使徒。这位“外邦人的使徒”(罗 11:13)是使徒行传的首要人物,整本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记载他的传道活动。但外邦人似乎完全忘记了:保罗不但是个犹太人,而且是个典型的犹太人,他也引以为荣。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克里威尔士(Garry Wills最近出版了一本书,提醒我们说:

“没有人比保罗更有浓厚的闪米特(Semitic)文化背景了,‘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着了。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 3:4-6。‘我又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 1:14)。保罗是个十足的犹太人……他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及犹太礼仪感到自豪。”(摘自《保罗的意思》,What Paul MeantPenguin2006129-130 页)

显然,保罗成为弥赛亚耶稣的跟随者之后,并没有抛弃犹太人的根。犹太人最根本的一个标志就是信奉一神论,保罗也不例外,他相信的也是一神论,他的书信已经表露无遗(罗 16:27;林8:68:4;罗 3:30;弗 1:33:144:6;提前 1:172:5 等等)。作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明白自己的使命是引领外邦人相信基督,好归入“以色列国民”(弗 2:12),成为“神的以色列民”(加 6:16)。
但仅在一百年之内,原本由尽职的犹太人领导的教会,逐渐变成了由外邦人主导的外邦人教会。教会产生了重大变化,会众都是多神论背景,没有犹太人那种委身于一神论的激情,结果很快就毫不犹豫地将“一位神”变成了“一体”,加添了一、两个位格。与此同时,教会还自称是继承了犹太教会流传下来的一神论和新旧约圣经。
外邦教会大胆地推动神化基督的进程,尽管他们在新约找不到一节经文直言耶稣是神。其实三位一体论从新约里找不到支持不足为怪,因为新约作者除了路加以外,都是犹太人。难怪尼西亚信经宣布耶稣是神、与父同等时,没有引用一节经文来支持这种新教义,但这条信经从此却主导了基督教外邦教会。
今天大多数基督徒并不知道三位一体论的圣经基础多么脆弱。到底新约如何看三位一体论,J. H. Thayer 的评论简单明了:“基督能否称为神,就取决于如何理解约翰福音 1 1 节,20 28 节;约翰一书 5 20 节;罗马书 9 5 节;提多书 2 13 节;希伯来书 1 8 节(及以下)等等,但神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依然争论不休”(摘自 Thayer 希腊文英文词典,sec. 2,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尼西亚信经被确立为基督教教义一千七百年之后,基督教神学家们依然搞不清新约是否支持称基督为神!换言之,能否称耶稣为神,完全是取决于对寥寥几节经文的解释,而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则还在争论当中。
这种境况是教会脱离了犹太的根的必然结果。你怎能从一神论的新约书卷里提取出三位一体论呢?纵然著作、论文汗牛充栋,也徒劳无功。一切只能是(也已经是)牵强附会,强行解释新约的一神论书信,而解释与经文本意格格不入。这些解释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很容易就可以被推翻。教会此刻岂不该回归一神论的犹太根基,而不是在一神论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种完全相反的理论吗?
教会是从希伯来圣经(基督徒称之为旧约)得到了神的启示。今天大多数基督徒并不知道,早期教会只有“旧约”,没有其它圣经。会众之间会传阅一些书信,比如使徒彼得、保罗的书信,这些书信原本是写给某些教会的,所以还看得见教会的名字。我们现在有的四本福音书,早期的一些教会可能只有一本或者两、三本。直到二世纪末,这些书信、福音书才被收集起来,成了现在的新约。
总之早期教会是建立在“早期圣经”(即希伯来圣经)基础上的,是坚实的一神论基础。同样,新约书卷也是牢牢地建立在旧约基础上的,这一点可以从新约引用了那么多旧约经文及引喻看出来。有一句话将早期圣经与后期圣经(即旧约与新约)之间的紧密联系恰当地概括了出来:“新约隐藏在了旧约里,旧约被新约启示了出来。”
我们从旧约得知,神创造了世界,又选择了一群忠心的人,透过他们实现神对人类的旨意。神向这些人显现,并且透过他们向世人显现。神选择了以色列民,并不是因为以色列是大国,而恰恰因为是小国寡民(申 7:7)。这就是神的行事方法,正如哥林多前书 1 27 节所说: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耶稣,这位神特别“拣选的”(路 9:35),是个犹太人,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犹太人。耶路撒冷第一间教会是犹太人组成的。在公元 70 年,罗马军队摧毁了耶路撒冷以及圣殿,结果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消亡了几乎 1900 年。后来巴克巴(Bar Kochba)领导了一次起义,又很快被罗马军队镇压了下去(公元 135 年),此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处境更加艰难。然而经过保罗及其他人努力传道,福音传遍了罗马帝国。不过也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到了二世纪末,教会成了非犹太人主导的教会,很快便脱离了犹太的根。教会领导人都是在异教和多神论的文化、宗教背景下长大的。而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领导也深受希腊宗教、哲学观念的熏染,这些观念已经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即便做了基督徒,也难以抛弃。带着这种观念制定教义,可想而知会酿成什么严重后果。三位一体教义是基督复活三百年后,外邦教会正式确立的教义;是脱离了犹太的根,一步步偏离圣经的必然产物。
现在圣经被视为是三位一体论著作,而不是原本的一神论著作。我们费尽心思要在新约里找到三位一体论的论据,毫不理会旧约根本没有三位一体论。结果新约经文往往被断章取义,抛开了旧约背景,冠之以三位一体的含义。今天,新旧约研究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门学科。多年前我在剑桥图书馆碰见了一个熟人,他正攻读旧约某一学科的博士学位。他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探讨新约的一些问题。他莞尔一笑,说:“我认为新约已经没有什么问题还需要探讨的了!”当然他这样说是在开玩笑,但这种想法似乎也显示出他并不知道新约存在着的问题。
教会脱离了犹太的根,这就意味着教会不再明白基督及其使徒或者新约作者时代的宗教、文化氛围。今天大多数基督徒甚至不知道耶稣的母语是什么,他用什么语言教导,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地区讲什么语言。大多数基督徒从未听闻过“亚兰文”一词,更不知道这是耶稣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因为这就是那时候(甚至再早五百年)以色列地的通用语言。
新约学术界也不太注重亚兰文,毕竟大多数神学院毕业生连希伯来文的基本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何况亚兰文了。亚兰文是跟希伯来文相近而又完全不同的闪米特语言。
但自从 1947 年发现了死海古卷,新约神学界便对亚兰文刮目相看,因为死海古卷大部分都是用亚兰文写的。而且大概也是在那个年代,又发现了一本完整的亚兰文 Targum(以前发现的只是断编残简)。“Targum”是亚兰文“翻译”的意思,所以“Targum就是希伯来圣经的亚兰文译本。之所以需要亚兰文译本,因为在以斯拉、尼希米的年代,那些流放归来的人已经不会说希伯来文。在流放地生活了几十年,他们说的是当地人语言:亚兰文。这种情况在今天的犹太人当中再次重现,犹太人在外国旅居了几个世代,很少人能够说希伯来文。我在读书期间曾去过以色列学习希伯来文,课堂上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来学习自己先祖的语言。

早在发现上述古卷之前,少数学者(WellhausenBurneyM. Black 等等)已经知道亚兰文对于明白新约至关重要。但亚兰文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直到发现了上述所说的古卷,终于一投石激起了千层浪。学者们已经推出了研究成果,比如 M.McNamara 的著作《亚兰文译本与新约》(Targum and Testament),还有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文章的书 The Aramaic Bible(《亚兰文圣经》,D. R. G. Beattie M. J. McNamara 编辑,JSOT 出版社,1994 年)。
The Aramaic Bible 里有一篇标题为“The Aramaic Background of the New Testament”(新约亚兰文背景)的文章,作者是 Max Wilcox 教授,他讲了很多要点,最后这样总结道:必须尽可能地善用亚兰文译本和死海古卷的材料377 页,粗体是本书作者加上的)。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特别是我们查考约翰福音 1 1 节的“道”(希腊文是 Logos,亚兰文是 Memra)以及其它相关经文的目标。但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亚兰文对于查考圣经至关重要。



脱离犹太母会所酿成的严重属灵后果
今天似乎很少基督徒知道,所有自称“基督教”的教会都是从耶路撒冷第一间教会发展出来的,所以完全可以称耶路撒冷教会为“犹太母会”。使徒行传前几章记载了这间教会如何在五旬节诞生,时间大概是公元 33 年左右。可悲的是,如果这间母会看见今天的教会,恐怕根本认不出来自己的“儿女”了。就以祷告为例,毫无疑问,犹太教会只知道独一的真神,惟独向他祷告,绝对不会向其他人祷告。申命记 10 17 节这番话就可以概括他们对独一的神的概念:“因为雅伟你们的神,他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整句话以最强烈的字眼表达出:惟独雅伟才是真神。施玛篇(申 6:4)也概括出了这一点,施玛篇是犹太人信仰的核心,是绝对没有妥协余地的。新耶路撒冷译本圣经正确地表达出了施玛篇的精髓:“Listen, Israel: Yahweh our God is the one, the only Yahweh”(听啊,以色列:雅伟才是我们的神,是独一无二的雅伟)
要是耶路撒冷母会看见今天的非犹太教会,岂不会惊得目瞪口呆吗?他们会发现,有些基督徒竟然向所谓的“父神”祷告,这位父神不是独一的神,因为还有两个位格与父神是同等的。他们还会发现,大多数基督徒向耶稣祷告,敬拜耶稣,而这位耶稣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就是“子神”。教会到底怎么了?这真的是教会吗?在属灵的实质上,现在的教会跟耶路撒冷教会毫无相同之处,一切都已经改变、歪曲了。
早期教会当然爱耶稣、尊敬耶稣,看他为神的仆人(pais,徒3:13264:2730)。“神的仆人”这一称呼主要出现在使徒行传前几章,可见早期教会喜欢这样称呼耶稣。然而他们绝不会想到要敬拜耶稣,就像敬拜雅伟那样。他们看耶稣为救主、为朋友,是他们能够接近的大祭司,在“施恩的宝座前”(来 4:16)、在雅伟面前为他们代求。但犹太人不会向大祭司祷告,惟独向“坐在二基路伯上”的雅伟祷告,或者借用希西家的祷告:“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雅伟以色列神啊,你,惟有你是天下万国的神”(赛37:16,王下 19:15,代上 13:6;参看来 9:5)。圣经有一段经文,记载了耶路撒冷教会在危难时刻是如何祷告的:“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这篇祷告两次提到了耶稣,都是称之为“你圣仆耶稣”(徒 4:2730)。还提到了大卫王,也称之为“仆人”(pais25节)。他们尊耶稣为“主”、为“基督”(徒 2:36),却不向耶稣祷
告,而是单单向独一的神祷告。


新约的信徒并非向耶稣祷告
新约的信徒并非向耶稣祷告,这就明确否定了耶稣是神。耶路撒冷教会知道并且传讲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徒 2:36)。但这间属灵上大有活力的教会是向神祷告,并非向耶稣祷告。
司提反被众人乱石投身,将死之际,他求主耶稣接收他的灵魂(徒 7:59)。但在此之前,他看见了一个异象:耶稣这位“人子”(徒 7:56)站在神的右边。无论“人子”有多高的地位,犹太信徒也不会向人祷告,而希伯来文、亚兰文的“人子”意思就是人。所以司提反与复活的耶稣的交流并非等同于向神祷告,最多是跟天上使者的一种交流而已,好像启示录中约翰跟天使的对话一样。犹太人对这种交流并不陌生,比如说,想一想路加福音 16 19-31节耶稣讲的财主跟拉撒路的比喻(在此我们不会探讨这个故事是什么体裁,是不是虚构的)。耶稣说有一个财主死了,灵魂下了阴间,并且在阴间受苦。他抬头望见了亚伯拉罕,就恳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来“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财主已经没有身体,可见“蘸点水凉凉舌头”是比喻式语言,意思是缓解一下灵里的痛苦。略去细节不谈,我们只要看一个问题,就是财主向亚伯拉罕的“祈求”,按照圣经定义算不算是祷告?他的“祈求”跟司提反向耶稣的“祈求”有什么区别呢?按照圣经,人只是向神、向独一之神(约 5:44)祷告。
如果说耶稣讲这个故事是在教导人有需要时要向亚伯拉罕祷告,那就太荒唐了。然而很多教会却赞同向圣徒“祷告”,虽然亚伯拉罕并非教会的“圣徒”,但向圣徒祷告就是向人祷告,可见对这些教会来说,向亚伯拉罕祷告应该也没问题。但新约的教会惟独向神祷告,所以教会不该拿耶稣讲的这个故事做说辞,来支持向圣徒祷告。而且一条重要的祷告教义,不能仅凭一个故事便确定下来。那个在阴间的财主向亚伯拉罕恳求援助(在阴间的人没办法到神那里去,所以还能向谁恳求呢?),但并非每一个恳求就是祷告。
至于司提反的例子,司提反是耶稣的门徒,已经委身跟随耶稣,所以无需再请求耶稣的接纳;他现在是忠心地跟随耶稣到天上去,于是就用这句话“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徒 7:59),告知耶稣他要来了。使徒行传 9 3-7 节记载了耶稣跟扫罗在大马士革路上的详尽对话。还有一次是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耶稣在夜里给了他一句话,叫他不要害怕(徒 18:9-10),但这显然是一种单向沟通。总之使徒行传根本没有证据显示要向耶稣祷告,整个新约也没有这种教导。如果使徒建立的教会认为耶稣是神,我们又如何解释以上的圣经事实呢?“Maranatha”是个邀请:“主,请你来吧!”(林前 16:22,启 22:20),如果这也算是祷告,那么所
有的邀请就都是祷告了。


有人向雅伟祷告吗?
这个问题是我向一屋子的牧师、传道人提出来的,竟然没有一人举手。基督教实际上已经将雅伟排斥于外了,这件事无关紧要吗?如果救恩无关紧要,那么这件事也无关紧要了。圣经是怎么说的呢?
罗马书 10 13 节:“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使徒行传 2 20-21 节:“20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21 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这段话是引自约珥书 2 31-32 节:“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雅伟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雅伟名字的就必得救。”
但我们知不知道罗马书 10 13 节(以及徒 2:21)这句关乎永恒救恩的话,说的是求告雅伟?而今天的基督徒在祷告、思想、生活中又有没有雅伟的位置呢?雅伟实际上岂不是已经被基督教排斥于外了吗?我们岂不是连雅伟的名字都感到陌生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的基督教已经制定了一套教义“体系”,根本不需要雅伟,雅伟实际上已经被这套体系不声不响、毕恭毕敬地搁置一旁了。在这套体系里,基督是一切的一切,是祷告、敬拜的对象。因为他爱我们,来到了世上,为我们舍己;他又从死里复活,得到了荣耀的地位,坐在天父旁边。透过在十字架上受苦、流血,他为我们成就了救恩,凡相信他、求告他名的,就能得救。他还要再来,跟那些忠心于他的圣徒们一同统治世界。这就是三位一体论的教义“体系”。
而父除了差遣耶稣来到世上受死,又为我们的救恩做了什么呢?他真的需要差遣耶稣吗?无论受不受差遣,耶稣岂不是心甘情愿来的吗?至少父让耶稣复活了,不过有这个必要吗?圣经岂不是说死不能让神的“圣者”见朽坏(诗 16:10,徒 2:27 及以下)吗?这样的话,死怎能束缚住他呢?因为死不能临到无罪的人身上!况且圣经岂不是也说耶稣是“永在的父”(赛 9:6)吗?可见子也是父!
这是一套以基督为中心、基督就是一切的体系,还需要父吗?无非是承认父存在罢了,毕竟没有了父,就没有了三位一体;可是没有了子,也没有了三位一体。至于圣灵,在这个以基督为中心的体系里,圣灵实际上只是基督的延伸,因为他不是被称作“基督的灵”(罗 8:9)或者“耶稣基督之灵”(腓 1:19)吗?
基督在各个方面都是与父同等、共永恒的,这样看来,真不容易解释为什么他被称作“子神”,因为子是从父生的。也许只是因为他在地上被称作“神的儿子”,所以就干脆把“子”这一称号追溯到了永恒里,反正他在永恒里也没有其它称号,毕竟“父、子、圣灵”(太 28:19)不是耶稣亲口说的吗?
既然耶稣与父是同等、共永恒的,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是,“神”字未必指父,我们谈论的“神”以及旧约里的神,也可以指耶稣。
教会宣布耶稣是神的那一刻,父成为多余的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耶稣既是神又是人,则显然我们会看他比“惟独”是神、不是人的那一位还要重要。我们更喜欢一位也是人的神,因为他有人性,我们能够跟他认同。这位神人并存体既以人的身份与我们相处,又是足够有余的神;而这位父却没有耶稣既是神又是人的有利条件,所以信奉三位一体的基督徒还要父做什么呢?可见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大可以把父抛诸脑后(如果三位一体论是正确的)。总之基督徒并不认识父是谁,也不在意去认识他,因为基督是他的形像,有他的形像就足够了。
况且歌罗西书 3 11 节“基督是包括一切”这句话,岂不正是说明了基督徒的生命、救恩只需要基督就足够了吗?
但从解经上来说,答案是否定的,这节经文根本不支持三位一体论“基督足够有余”的一套教义。看一看歌罗西书 3 11 整句话:“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这节经文是在具体针对关系的问题,特别是教会里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在这个“新人”里(“新人”就是教会,基督是头),完全没有种族、文化、社会地位之分,因为对每个人来说,基督最重要——这才是“基督是包括一切”的意思。在这个新人的前提下,基督才是一切。
以弗所书 2 15 节(还有徒 15:5 及以下)也在谈论同样的话题:“为要将两下(犹太人与外邦人)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在教会信徒之间的关系上,基督才是一切。加拉太书 3 28 节又强调了一次:“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一切已经一清二楚:“基督是包括一切”这句话,上下文是在谈论教会内部的关系,特别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所以将它看为一个广义的原则,就大错特错了。归根结底,惟独雅伟神才是“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林前 15:28)。
之所以没能正确明白像歌罗西书 3 11 节这样的经文,另一个原因是外邦人的旧约基础薄弱,不太明白圣经里弥赛亚有多重要。虽然知道“基督”、“弥赛亚”意思是“受膏者”,但其中的含义已经不得而知。犹太人根本不会想到弥赛亚是神,但外邦人却可以毫不犹豫地宣称“耶稣基督是神”。古叙利亚语译本圣经是这样翻译歌罗西书 3 11 节的:“在此并不分外邦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希腊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
弥赛亚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


遗失了犹太的根,就丢失了纯正的一神论,
结果三位一体论混乱了神的概念
三位一体论的“神”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指父,可以指子,可以指圣灵,还可以指三位当中任何两位的组合(比如父与子),或者三位组合在一起。三位一体的神并非一位,甚至都不能用“位”字,因为“他”是个“实质”(substance),其中包含三个位格。把一个实质说成是“他”,这有悖于语言、逻辑规则,因为实质应该是“它”。所以三位一体论将“神”降成了“它”。
而且既然神是由三个位格组成的,那么应该称他(确切说是“它”)为“他们”,这才符合语言规则。三位一体论把“神”字的意思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每当一个三位一体论者讲到神,你都不知道到底他是在说谁(比如三位中的哪一位);但通常都是指基督。基督徒往往向耶稣祷告,最后还要说一句“奉耶稣的名”!
这个所谓从新约得出的模糊的“神”的概念,完全跟圣经所启示的神背道而驰。圣经启示了这位神的名字:“雅伟”。至于“三个位格在一个神体里”,这在旧约根本找不到一丝所谓的“证据”。基督徒要想摆脱教义的迷雾,就必须明白他们所信的神根本不是雅伟。如果他们想把雅伟跟三位一体的“父”划等号,那么他们必须搞清楚:雅伟没有同等的“子”,雅伟的灵也不是与雅伟不同的独立位格。你当然可以称他为“父”,但并非三位一体的概念。遗憾的是,三位一体论把“父”的用法也搞得乱七八糟,必须界定到底是从哪种意义上称神为“父”。
至于“子”,也是同样的情况。圣经是用“子”称呼弥赛亚(意思是神的“受膏者”,诗 2:2),比如诗篇 2 7 节,雅伟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今天”一词就限定了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并非永恒。前一节经文也提到了这件事:“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雅伟指派他的弥赛亚王统治世上列国,甚至直到“地极”(8 节及以下)。这就是马太福音 28 19 节(及以下)耶稣那番话的依据。所以“子”是在称呼弥赛亚,并非“永恒的子”。
教会需要重新归向雅伟,停止一切歪曲神的概念的做法。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错谬,回归真理——在雅伟那里,才能找到真理。“我雅伟所讲的是公义,所说的是正直”(赛 45:19)。“雅伟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诗 86:11)。
三位一体论将“神”、“父”的意思弄得乱七八糟,结果每每要用这些称号称呼“独一的真神”(约 17:3),就必须重新定义。三位一体论竟然抢走了我们用以正确称呼独一真神的词汇!用三位一体的术语根本无法正确表达圣经的一神论,那么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位神呢?除了重新称呼他的名字“雅伟”,还能有更好的方法吗?这样做也许会冒犯一些犹太人,按照他们的传统,直呼神的圣名是禁忌——尽管他们的圣经指示他们要呼求他的名,也命令他们要“指着他的名起誓”(申 6:13)。所以跟犹太人打交道时,你可以用他们的转喻词“Adonai”称雅伟。无论如何,对于有信仰的犹太人来说,每当提起圣经的“神”字,都是指雅伟。总之称“雅伟”、“Adonai”都可以,人应该有这个自由。
其实为什么要遵守人为的禁令,不可称呼“雅伟”这个名字呢?实在毫无道理。应该摈弃这一禁令,因为它根本不符合圣经,事实上,圣经喜欢称呼这个名字,总共称呼了大概 7000 次!圣经如此频频使用“雅伟”这个名字,几乎每一页都出现好几次,所以所谓的害怕妄用神的名,这种论调毫无道理。要是有人说不该用钱、不该开车等等,害怕滥用了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当然会看为一派胡言。同样,英国人会不会提议禁止说出“伊丽莎白”的名字,以防污辱了女王陛下?恰恰相反,我们喜欢说出所爱的人的名字,正如自豪的父亲喜欢说出子女的名字。我觉得也许这就
是圣经经常出现雅伟名字的原因:他的子民喜欢提说他的名字。


追根溯源: 他们的橄榄树”,也是我们的
问题远远不止于此。耶稣以一句话总结道:“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 4:22。这并非民族主义言论,而是属灵的现实。正如耶稣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 6:63),所以从属肉体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话,就会错会了意思。在约翰福音,耶稣严厉责备犹太人,因为他们顽梗不信(旧约先知们也严厉责备过他们)。正因如此,有些学者认为约翰福音带有反犹太人色彩。但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 4:22)——就推翻了那种看法。旧约记载的“救恩历史”尤其显明出,犹太人是神救恩的管道。而且这个管道并非一次性的,不是说一旦我们从犹太人得到了救恩,就可以将他们丢弃一旁。“救恩”与“犹太人”如此紧密相联,到一个地步,脱离了犹太人这棵“树”,也就脱离了救恩。下来我们从圣经的话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在罗马书 11 章,保罗将神的子民描绘成一棵橄榄树,它的根可以追溯到亚伯拉罕甚至更早的人。这些敬虔人一同组成了这个圣洁的树根(罗 11:16),与雅伟神关系深厚。犹太人是这棵橄榄树的树枝,但因为他们不信,有些枝子被神折了下来(罗 11:17);然而相信的犹太人,包括了保罗以及早期犹太教会的会众,依然是树的一部分。被折下来的不信的“枝子”纵然很多,也不代表说神已经丢弃了他的子民以色列。保罗信里这段话就是就这个事实说的:“我且说,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罗 11:1-2)。满有智慧、怜悯的神透过这些折下来的不信的枝子,让相信的外邦人得以嫁接到这棵橄榄树上。这棵橄榄树代表了神拣选的子民,也称作“蒙拣选的”(罗 11:5-7)。
这样,“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罗 11:11)。
这个赐予外邦人的救恩,也附带了一条严厉警告:17 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18 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罗 11 章)
这里将救恩描绘成被嫁接到了“橄榄树”上,从树根汲取属灵生命和营养。枝子惟有牢牢地接在树上,才能存活;一旦被砍下来,就死了。继续接在这棵树上,就有生命;被砍下来,就是死亡。耶稣这位“救主”、“救赎主”是这棵树的关键部分(参看11:26,赛 59:20),所以“因着信心与基督联合”是另外一种表达方法,是在解释如何被接到这棵树上。嫁接是培植葡萄的一项常规操作,难怪在约翰福音 15 1 节(及以下),耶稣也用了葡萄树和枝子的图画来说明这一点。是雅伟神在嫁接、折剪,因为他是“葡萄园主”,正如耶稣所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约 15:1)。耶稣也警告说,那些不结果子的枝子会被砍下来丢掉:“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约 15:6);但“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5 节)。
总而言之,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一旦从以色列这棵属灵的“橄榄树”(或“葡萄树”,参看赛 5:1-7)上被砍下来,也就失去了救恩。这正是保罗警告我们的,而不信的犹太人已经被砍了下来(罗 11:22)。整段经文是这样说的:“19 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20 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21 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22 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这些话已经说得再直白不过的了,可是仍然不乏基督徒,特别是某些新教派系里的人,坚持说他们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不会失去救恩!圣经的话明明白白,人怎么会眼瞎到这种地步呢?
另一方面,那些犹太人要是愿意重新归向他们的神,就会被接回到橄榄树上:23 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神能够把他们从新接上。24 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留意最后几个字:“接在本树上”(“本树”即属于他们的树)。靠神的恩典,这棵橄榄树原本是他们的。当然也是靠神的恩典,这棵橄榄树也成了外邦人的,外邦人因着信心被接在了橄榄树上,因为我们是凭信心成了“神的以色列民”(加 6:16)。当我们凭信心被接在了橄榄树上,那么他们的橄榄树就也成了我们的橄榄树。
加拉太书 3 章: 7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29 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
罗马书 2 章:“28 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29 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罗马书 4 章:“12 又作受割礼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礼,并且按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未受割礼而信之踪迹去行的人。”
罗马书 9 章:“6 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7 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惟独‘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8 这就是说,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神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
腓立比书 3 章:“3 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
我们能够明白保罗这番话的意思吗?他岂不是在说人因着信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吗(加 3:29)?
人是借着信心成为神的儿子,并非靠血统出身。种族、宗教不能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犹太人,关键是“心里”(罗 2:29)是不是犹太人。以色列的后代未必是以色列人,“惟独那应许的儿女(因着信心)才算是后裔”(罗 9:8)。所以保罗告诉腓立比信徒(大多都是外邦人):我们是“真受割礼的”(腓 3:3)。“割礼”是另一个形容犹太人的常用词(弗 2:11;西 4:11;罗 3:304:9 等等),保罗是在对腓立比信徒说:我们是真正的犹太人。
关键就是,真信徒(并非每一个基督徒)在神眼中是真犹太人,是属灵的犹太人,他会得到神的称赞,而不是人的称赞(罗2:29)。成为信徒就是成为真以色列人,真犹太人!难怪保罗说,在基督里“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加 3:28,西 3:11)——只有真以色列人,真亚伯拉罕的后裔(加 3:29),承受神的产业的,神的选民,属灵的犹太人!神的教会里只有属灵的以色列人,都是心里受了割礼的(罗 2:28-29,腓 3:3),即便并非所有人都受了肉身割礼。詹姆斯·丹(James Dunn)在他厚厚的罗马书希腊文注释书里,用神学术语这样写道:“外邦基督徒因为末世圣灵的恩赐而欢喜快乐——末世的犹太人是外邦人,也是犹太人!”(摘自《罗马书——经文字义注释》 RomansWord Biblical CommentaryWord Publishing1991125 页,关于罗 2:28-29)。
使徒彼得写信鼓励那些受逼迫的信徒,提醒他们说:“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 2:9)。这节经文是将旧约对以色列民说的话,应用在了教会身上(彼得前书写作的年代,教会大部分还是犹太人)。彼得是在呼应申命记7 6 节:“因为你归雅伟你神为圣洁的民,雅伟你神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参看玛 3:17 等等)。
所以我们所说的“犹太的根”,主要并不是指犹太教的各种传统、礼仪,而是特别指圣经。这本圣经多少世纪来犹太人都极力地守卫、呵护,小心翼翼地代代相传。他们对神的话、对一神论的执着精神,实在让教会羞愧。犹太的根——最重要的是犹太圣经,是留给我们的丰富的属灵产业。
此外也别忘了,伊斯兰教也出自犹太的根,这一点在古兰经里随处可见。古兰经承认犹太圣经以及福音书是神的话,穆斯林也承认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雅伟出于他的智慧和恩慈,选择透过犹太人的根提供生命。我们一定要记住:枝子脱离了树,就不能存活。如果现在我们意识到了(尽管以前不知道)自己是真以色列人、真犹太人,神已经恩慈地将我们接在了这棵橄榄树上,则为什么要脱离它呢?
外邦人成为犹太人是借着改变信仰,这种概念对于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外邦人正是透过改变信仰,皈依犹太教,才成了犹太教信徒。这是犹太教积极宣教的成果。耶稣说那些热心宣教的法利赛人是:“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太 23:15)。今天的以色列依然见得到黑皮肤(比如来自也门)、白皮肤的犹太国民甚至犹太士兵,因为对犹太人来说,是不是犹太人主要不在于种族,而在于宗教。所以在外邦人能否成为犹太人的问题上,新约的概念与犹太人的概念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保罗说是靠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弗所书 2 章讲得一清二楚:
11 所以你们应当记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是称为没受割礼的,这名原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称为受割礼之人所起的。
12 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13 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在基督里,我们不再“被排斥在以色列民之外”(BDAGpoliteias,关于弗 2:12),而是成了神选民的一分子。“神的以色列民依然是神圣约之民……相信的外邦人也被纳入其中”(詹姆斯·丹,《罗马书》,540 页,关于罗 9:6)。被纳入以色列民中的深远意义在于,现在外邦人是“真受割礼的”(腓 3:3),“在所应许的诸约上”不再是“局外人”(弗 2:12),而是“外邦归信者,也得到了神应许以色列的祝福”(詹姆斯·丹,《罗马书》,534 页,关于罗 9:4)。神赐给以色列的一切应许,在基督里赐给了我们(林1:20)。所以保罗能够说,在基督里“万有全是你们的”(林前3:21)。我们的产业简直丰富到无法想象:“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赛 64:4】”(林前 2:9)。所以有太多的理由要“感谢父,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西 1:12)。

但今天甚少基督徒明白真信徒是“真受割礼的”,是真以色列人。可见教会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完全脱离了犹太的根,也完全脱离了新约教导。要记住:枝子一旦脱离树、脱离根,就不能存活。所以这是属灵上生死攸关的大事。难怪脱离了犹太的根的外邦教会落入了严重的教义错谬中。错谬就会引向死亡,现在应该是觉醒的时候了,要听从神的话,“归向雅伟你们的神;因为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珥 2:13)。雅伟这位以色列的神不只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一切“神的以色列民”(加 6:16)、神属灵的以色列民的神。可悲的是,大多数基督徒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真以色列民会立志全心爱他(可 12:30 等),学习尊崇他的名,因为他的名是“奇妙的”(参看士 13:18,赛 28:29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