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认识《圣经》所启示的独一真神(YHWH)雅伟!
img

第四章 三位一体论者神化了基督【整章】

作者:张熙和牧师
第四章
三位一体论者神化了基督


外邦基督徒的低贱人观就大力促成了教会将耶稣提升为神,甚至与雅伟平起平坐!耶稣,这位基督徒信心的对象,不能只是个普通人,哪怕是翘楚俊杰也不行,必须超过人,必须是神!于是教会在尼西亚会议上用信经确立了这一立场,至于有没有圣经理据,显然是次要问题。尼西亚信经没有提供任何圣经经文作为依据,他们自以为有权决定教会的信仰,根本不在乎圣经教导。

然而也不乏寻求圣经理据的举动,就是用三位一体论教义解读新约,甚至有些地方显然是在篡改新约。三位一体论所引用的其中一段重要经文就是腓立比书 章 6-11 节,我们已经从基督是神的形象的角度详细探讨过了,下来继续检验一下三位一体论引以为据的其它几段重要的新约经文(未必按照新约编排顺序)。基督是神的形像这一观念,是明白新约基督教导的关键,也有助于明白三位一体论引以为据的另一段重要经文——歌罗西书 章,那里也提到了基督是神的形像(西 1:15)。为了掌握上下文,下面列出了整段经文:


歌罗西书 

12 又感谢父,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13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14 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16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17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18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19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20 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这段经文的最大难题是,12 节提到了“父”,13 节又提到了“子”,之后便是大量的代名词“他”,没有具体说是父还是基督。到底哪一句是指父、哪一句是指子,这要视乎上下文而定,而且大多都可以一目了然——假设你是个向来信奉希伯来圣经的一神论者。可是一个向来信奉三位一体论的人,他的理解就截然不同了。尤其是 16 节说到“靠他造的”(“靠他”的希腊原文也可以理解为“在他里面”),三位一体论者便说这是指基督创造了万物。
可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以下事实:
① 这种解释跟旧约教导背道而驰,按照旧约教导,父神才是创造主。
② 前一节经文(15 节)说到基督是“神的像”,圣经没有提到神的像创造了万物。
③ 基督“是首生的”,同样,圣经也没有说过这位首生的创造了万物。
④ 保罗在罗马书 11 章 36 节所使用的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跟在歌罗西 章 16 节是一样的:“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而从上一节经文(罗11:34 以及下)可见,这个“他”毫无疑问是指雅伟神。
⑤ 还有希伯来书 章 10 节:“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神),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基督)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⑥ 是雅伟父神创造了万物,这不只是旧约的教导,也是新约的教导,比如启示录 10 章 节:“指着那创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远远的,起誓说:‘不再有时日了。’”启示录的焦点是雅伟神,而每次提及耶稣都是称他为“羔羊”。
⑦ 用约翰福音 章 节将歌罗西书 章 16 节解读为“靠他造的”,这是因为三位一体论者假设约翰福音的“道”是一个不同于雅伟的独立体,甚至假设这“道”是太初就存在的基督。我们之前已经谈过,这些假设都是毫无根据的。
一旦摈弃三位一体论的基督创造了一切的理论,按照希腊文理解这句话:万物都是“在他里面”被造的,那么整幅图画就完全不同了,也不会跟前面所说的事实背道而驰。因为“在他里面”是保罗救恩教导的中心概念,也是神“在基督里”的宏观救恩计划的中心概念。想一想以下这节经文:
以弗所书 章 10 节:“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神所预备……的”是什么意思呢?必须参考以弗所书开始的几节经文,特别是 章 节:“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神)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以下我们会思考这节经文的意思。
歌罗西书119-20节强而有力地表达出了神在基督里的宏观救恩计划:“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基督)里面居住。既然藉着他(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神)和好了”(参看弗1:10)。这里又出现了“藉着他”一词(跟 16 节一样),而前后文谈的是救恩。

救赎、与神和好是歌罗西书 章 12-22 节的要点:“13 他(父,12 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14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20 便藉着他叫万有……都与自己和好了……22 但如今他藉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


翻阅一些注释书
我翻查了一下手头上的圣经注释书,发现大部分学者都很有学识、智慧,不愿用这段经文证明基督是神,虽然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也会用这段经文来证明基督从太初就已经存在了。
比如在《希腊文新约注释》(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一书中(当然是三位一体论著作),A. S. Peake 写下了对这段经文的几点重要观察,他说 16 节的“en autō)并不是‘靠他’的意思”。但很多英文译本坚持将“靠他”放在了经文里,将“在他里面”放在了次要位置,成了页边注。
说到“在他里面”,Peake 谈到了其他人的一些观点,比如有人主张“子从太初就是宇宙的原始模型”(the Son was from eternitythe archetype of the universe)。不过 Peake 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没有解经根据。Peake 提到了几位权威解经家对“在他里面”的理解,他说他们认为“在他里面”“意思就是创造的行动是为了子而开始的,这也许是最谨慎的解释”。Peake 所说的“最谨慎”,意思是不至于落入解经上的错谬里。
至于“创造的行动是为了子而开始的”又是什么意思,Peake详细地解释说:“子是创造的代理者(参看林前 8:6),这就指明了子从太初就存在了,也体现了父是至高无上的,子是父的代理者。”Peake 一方面主张子从太初就存在了,一方面也承认父是至高无上的。但从太初就存在并不等同于是神,天使也可以算是从太初就存在的活物,即他们在创世记 章神创造天地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父是至高无上的”也跟三位一体教义不一致,三位一体教义主张子在各方面都与父同等。不但如此,“父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当然是子服在父之下。为什么 Peake 同意这些观点呢?岂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比较谨慎”的解释,不至于落入错谬里吗?
不过 Peake 也承认,“不应该忽略 Oltramare 对 15-17 节做出的解释,他排除了基督从太初就存在的观点,说整段经文的前提是基督是救赎主。神在创造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一项救赎计划,这个计划是整个创造的关键要素,是神创造一切的先决条件。既然基督是那位救赎主,当然就会在他的基础上创造万物了。他是救赎的途径,也是救赎的终结。”
歌罗西书 章 12-22 节的创造与救赎当然不能分开来理解,可是我们往往将二者分开了。救赎并不是神亡羊补牢,仿佛人在伊甸园犯罪一下子让神措手不及,神便赶紧拟定了一个救赎计划。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就已经制定好了拯救人类的计划,以弗所书 章 节说得清清楚楚:“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

这样看来,神早在创世记 章用六天创造万物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救赎。即是说,“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启 13:8,中文新译本圣经)既是神救赎计划的中心人物,也是神创造计划的中心人物。在神的永恒计划里,如果没有耶稣就没有救赎,那么同样,没有耶稣也就没有创造。“在他(基督)里面”(西 1:16),一切都与他有关,所以才得以创造出来。歌罗西书这段经文的主题是救赎,我们必须按照这一主题去明白这段经文。


从创世以来
在新约,“创世以来”(“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出现了 次,“创立世界以前”或“创世以前”(“before the foundationof the world”)出现了 次。我们当前要探讨的是“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启 13:8,新译本)这句话,这是不是说基督于创立世界以前就在天上被钉十字架了呢?想必没有人会得出这种愚蠢的结论来
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只有一种可能:神创造世界以前就已经制定好了羔羊被杀的计划,这是神永恒计划的一部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坚持字面意思,那么这句话的确是在说羔羊于创世以前就被杀了。很明显,我们不能按字面意思生搬硬套,而是要从神永恒的宏观救赎计划的角度来理解;同样,歌罗西书 1章 15-17 节也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圣经将基督被钉十字架(西 1:2022)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说成是在永恒里就已经发生过了。这种话新约是不是只说了一次(启 13:8)呢?不只一次,新约也说“神从创立世界以前拣选了我们”(弗 1:4),远远早在我们没有出世,没有听过福音,没有脱离罪、放弃世界,没有决定相信神之前!教会(基督是头)在还没有成形的时候,就已经列入了神的永恒计划之中,当然可以说是“被拣选的”


歌罗西书 1:12-20 的几点深入思考
仔细看一看歌罗西书 章 12-20 节,便会发现一样特别之处:所有主动语态的动词都是跟父(雅伟)连用的,而子的角色总是被动的,比如反复强调“在他里面”。这一点在希腊文圣经中尤其明显。在救赎的工程上,父扮演的是主动角色;相比之下,子则是被动的,而这恰恰是耶稣在约翰福音里所教导的。这一点在歌罗西书这段经文中尤其鲜明、突出,无需详细解释了。
由此可见,是父神(雅伟)在基督里并且透过基督,成为了我们的救赎主、拯救主。是他“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了(林后 5:19,西 1:22)。基督之所以是我们的救主,因为神的拯救工作都是在他里面并且透过他而成就的。将基督说成是我们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救主,这就是根本没有明白新约的启示,也没有明白耶稣的教导。难怪在歌罗西书 章这段经文中,使徒一开始便说“感谢父”(12 节),只字未提感谢子(出乎我们意料)。因为接下来的经文进一步阐释说,父是我们救恩的主导者,他“在基督里”作工。“在基督里”是保罗喜欢用的一个短语。
旧约经常提到雅伟是他子民的救赎主或救主。以赛亚书有 16次提到雅伟是以色列的救赎主(Goel),这是以赛亚书的中心概念。其中有一节经文竟然跟歌罗西书 章相平行,而且也将救赎与创造相提并论,即以赛亚书 44 章 24 节:“从你出胎,造就你的救赎主雅伟如此说:‘我雅伟是创造万物的,是独自铺张诸天、铺开大地的。”
留意最后一句话:雅伟是创造万物的,是“独自”铺张诸天、铺开大地的。这句话清楚表明,雅伟创造天地时没有“同伴”。可是我们在解释新约一些经文时,为了坚持三位一体论的解释,便对这番话置之不理。


智慧与道
但箴言不是说智慧跟雅伟在创造的时候同工吗?难道箴言与以赛亚书相矛盾吗?难道圣经自相矛盾吗?之所以得出了这种结论,是因为不理会箴言是将智慧比喻成了一个人(女性)。箴言是一本讲论智慧的书,甚至指出神在创造宇宙时也运用了智慧,借此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可是三位一体论者迫不及待要从圣经里“证明”自己的教义,毫不理会两样明显的事实:第一,箴言是以隐喻方式将智慧拟人化了;第二,智慧是女性,虽然英文、中文译本圣经看不出“智慧”是女性词,但每每用到代名词,都是女性的“她”。箴言是比喻,只要我们忠于这一事实,箴言跟以赛亚书就没有矛盾了。
我们必须决定:要么承认箴言中的智慧是拟人化的表达;要么否定以赛亚书这句真理,即雅伟独自创造了天地,没有其他帮手。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不可能都是真理。
如果智慧不是一个位格,那么说雅伟在创造工程中运用智慧当然就没问题了,无非是在说盖房子的人在运用自己的知识盖房子罢了。倘若这人说他运用自己的知识盖房子,每一步骤都是知识在引导他,那么即便知识被拟人化了,正常人也不会以为他是在说一个名叫知识的人在引导他工作。这种比喻在日常口语中非常普遍,甚至无法避免。
可是似乎在支持某一教义的名义下,便可以任意加以解读了,甚至硬要坚持比喻的字面意思,比如将箴言里的智慧解释成是“道”这个位格的另一个名字。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是将约翰福音 章的道解读为一个位格,这种解释如何跟旧约的一神论相协调呢?我们已经看见,以赛亚书 44 章 24 节说,雅伟“独自”创造了万物,“谁与我同在呢?”——两次强调惟独雅伟。
但凡认真查考过旧约的人,都不会宣称说,旧约的雅伟是一个由多位神组成的神性“实质”(用三位一体论的语言),更不会去证明这一说法。由此可见,三位一体论坚持道是一位神性位格,与父(雅伟)同等,并且同在一个称作“神”的神性“实质”里,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跟旧约所启示的雅伟相协调。
似乎三位一体论让我们学会了扭曲思维的技巧,到一个地步,我们(作为解经者)已经成功地(至少自以为是)将矛盾歪曲成一个悖论,最后还以为这“悖论”就是真理。甚至更简单的做法是,我们索性无视这些矛盾,不理会上下文。
需要指明的是,我们做这一切并非是故意想欺骗人,而是因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所以尽管明明看见有些经文跟三位一体论相左,无法协调,可还是想方设法用三位一体论解读圣经。摆脱错谬的桎梏是何等难!但靠神的恩典,一定能够摆脱掉。


仔细看看歌罗西书 1:12-20 的救恩信息

13 节说“他(父,12 节)救了我们”,这个动词“救”,希腊文是 rhuomai),意思是“解救某人脱离危险,拯救、解救、释放、保护某人”(BDAG)。这个字在旧约的诗篇出现最多(七十士译本出现 62 次),其次是以赛亚书(七十士译本出现 26次),都是在说雅伟是拯救者,跟歌罗西书 章 13 节一样。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是马太福音 章 13 节,这是向天父的一句祷告:“救我们脱离凶恶”。所以无论是歌罗西书 章,还是旧约,甚至主祷文,都说父(雅伟)才是拯救主、救赎主,他是我们求救的对象。

有趣的是,歌罗西书 章 14 节也有一处跟主祷文相连,就是“罪过得以赦免”,这句话正好跟主祷文“赦免我们的罪”(路 11:4太 6:12)对应了起来。“罪过得以赦免”是在解释前面的“救赎”apolutrōsis)一词,该词意思是“释放被虏的,释放,救赎,解救”(BDAG)。神透过基督的血,拯救我们脱离了罪债,脱离了罪的捆绑。20 节更加详细阐释了神如何“在基督里”成就这件事。
请注意,新约讲论救恩的所有关键字眼、概念,都出现在了这段经文里:拯救,救赎,赦免(13-14 节),和好(20-22 节),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20 节),“叫你们……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22 节)。

还要注意的是,有五节经文(15-19 节)谈到了创造,正好夹插在了谈论救恩经文的中间。换言之,这段经文以神的拯救工作开始,然后讲到了神的创造工作,接着又继续讲神的拯救工作,可见这一切都是不可分割、一气呵成的整体。按照神的永恒计划和旨意,基督是这两项不可分割的工作的中心。但也不要忘了神(雅伟)是这两项工作的主导者,神在基督里并且透过基督来成就他的旨意:“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19 节)。章 节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从歌罗西书 章乃至整个新约可见,神永远是主导者,看不见这一点,就会得出新约是“以基督为中心”的错误概念,最终落入三位一体论的错谬里。我曾经也是三位一体论者,总是强调以基督为中心,以为这就是新约所强调的;现在才明白,这根本不是事实。
既然五节谈论创造的经文夹插在了谈论救恩经文的中间,那么这五节经文岂不该从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工作的角度来理解吗?这样问岂不合情合理吗?


不能看见之神的像
这五节经文的头一节(15 节)说:“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哥林多后书 章 节也强调基督是神的像。两处经文也都跟哥林多前书117节相一致,那里说人“是神的形像和荣耀”。神是人用肉眼看不见的,但人是神的形像。基督也跟所有人一样,是神的形像。所以强调基督是神的形像,就是在强调他是人,因为如果他不是人,就不能做人类的救主。但我们不能用基督是神的形像来证明他从太初已经存在了。如果有神的形像就证明了从太初已经存在,那么人也是从太初就存在了!
三位一体基督论的错误与其人观(Anthropology)的错误是紧密相联的。我们未能明白哥林多前书 11 章 节“人是神的荣耀”这句话有多重要。“人是神的荣耀”,意思是看见人就是看见了神,因为圣经说看见神的荣耀就是看见了神(特别是赛 章,结 章,还有玛挪亚的例子等等)。
但很明显,现在我们看人,根本看不见神的荣耀(少数例外),为什么呢?因为正如罗马书所阐述的,人已经落入了罪的捆绑下,除非救赎工作彻底完成,否则在人身上就无法清晰地看见神的荣耀。但到了那一天,我们“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西 1:22),就真的是“神的荣耀”了。所以保罗是在说,神向人的计划和旨意是要人成为他的荣耀,而不是说人现在就能够彰显出神的荣耀。
基督则截然不同,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 4:15)。正因为他没有罪,在神面前是真正“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的,所以他是神的荣耀,我们看见他就看见了神的荣耀。三位一体论的错误是,它将自己的基督论与新约的人观混为一谈了。现在我们能够看见,这是因为他们没能明白新约这一重要真理:人是神的荣耀。
圣经的启示也显明出,脱离了神,人就不可能成为神的荣耀。正因为人要自主,所以就想“像神”,好不必受神管束,结果就不能彰显出神的荣耀了。人惟有与神合而为一,才能是神的荣耀,也才能享受到神的荣耀。而神的一切丰盛住在人里面,人才能与神合而为一,基督就正是这样一位典范:“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西 1:19)。父之所以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基督里面居住,只因为他心甘情愿、完完全全地顺服父(雅伟)。
这也影响到了我们对新约救恩论的理解,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真正的人,我们也就没有救恩了。死是因一人犯罪而来到了世界,我们得以称义也是因一人的顺从(罗 5:15-19)。既然基督惟有是人,我们才有得救的希望,为什么三位一体论总要争辩说基督是神呢?基督是神与否跟人类救恩毫无关系,新约从来没有说必须相信基督是神,才能得救。但三位一体论竟敢蔑视神的话,将不接受他们的基督论的人打成异端。
大家都还记得,我在信奉三位一体论的时候,把基督必须既是神又是人的救恩论分析得头头是道:如果耶稣只是一个人,那么他的死无法救赎全人类;但神是无限的,无限的可以容纳任何数目,无论数目有多大。这种说法并非不合逻辑,至少合乎数学逻辑。但这不是圣经的说法,因为圣经的救恩逻辑并非数学逻辑,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则。
比如说,以色列在旷野犯了大罪,结果被毒蛇攻击,很多人性命垂危,这个时候,神便指示摩西将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是望这铜蛇的,就必得活(民 21:7-9)。只有一条铜蛇,但无论多少人望它,都得了救。显然数字不是关键。以色列人得救是靠两个原则:一方面是顺服望铜蛇的命令,另一方面是靠神饶恕的恩典。基督正是用这件发生在旷野上的生死攸关的大事,跟他自己的救恩事工,特别是他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相比的:“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 3:14-15
同样,凡在基督里的人,基督的顺服就为他们抵消了亚当的不顺服,而且还成就了更多,罗马书 章反复强调“更要”、“何况”(罗 5:9101517)。再次看见这跟数学逻辑毫不相干,一切都取决于神的恩典和智慧。
另一幅取自以色列旷野经历的救恩图画是吗哪,这是雅伟每天从天上为他们降下来的食粮。在约翰福音 章,耶稣谈到了这个奇妙的天上的食粮,并且指出自己是真正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耶稣是雅伟为人类救恩所赐下的天上的粮,吃了它,就不至于灭亡。雅伟能够在旷野为两百万以色列人提供粮食,对这位造物主来说,难道为二十亿人甚至两兆人提供粮食是个难题吗?这种数字也许会吓倒我们,可是吓不倒这位造物主,他创造了亚当、夏娃(还有我们所有人),每个人身上的细胞就有好几兆!雅伟透过耶稣这个“生命的粮”,可以赐给无数人生命。
在哥林多前书 10 章 3-4 节,保罗以犹太拉比讲解圣经的方式这样写道:“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吗哪称作“灵食”,因为不是来自地上的粮食,而是雅伟特别赐下的。同样,水也称作“灵水”,因为并非出于旷野岩石中的泉水,而是出于雅伟创造的大能。保罗这段描述是用了犹太拉比讲解圣经的方式(学者们普遍同意),指出他们从中饮水的那块磐石是基督的预表,基督后来成了世人的生命泉源(参看约 4:13-14)。这水在旷野足够众人喝,现在也同样足够无数人喝,因为雅伟是无限的,他是源头。
所以基督不必非得是无限的,才能拯救世人,因为救恩的源头是雅伟,他是无限的。水代表了生命,耶稣是涌出泉水的“磐石”。那位赐予生命水以及“各样美善的恩典和各样全备的赏赐”的是雅伟(雅 1:17)。
圣经将耶稣形容为赎罪祭,是“神的羔羊”,启示录称他是“羔羊”。要记住,耶稣之所以是“神的羔羊”,恰恰因为他是雅伟为人类的罪所预备的羔羊:“神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 8:32)。难道雅伟预备的赎罪祭还不足够吗?


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西 1:15
歌罗西书 章 18 节及启示录 章 节都称基督为“从死里首先复生的”,即第一位靠父的大能从死里复活的。因为父会继他之后并且透过他让更多人复活,所以“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1:18)。在教会,基督“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 8:29)。
歌罗西书 章 18 节说:“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一旦明白了新约所教导的神对人的美好旨意,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一样事,这也是歌罗西书 章这句话所教导的:基督是教会的元首,也正因如此,基督是一切创造物的元首,或者用歌罗西书 章 15 节的话来说,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圣经并没有详细描述神对人的永恒旨意(按照这个旨意,基督是被救赎之民的元首),但只言片语的启示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了。比如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如果连神圣的安息日都是为人设立的,则还有什么不是为人设立的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这个反问就是在说,神不但甘愿,而且更是定意将一切都赐给我们!希伯来书 章 节说,神已经立基督“为承受万有的”。罗马书 章 17 节也说:“(我们)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即是说,我们跟耶稣一同作后嗣,要承受万有!保罗在加拉太书 章 节用了“全业的主人”一词,上下文也在谈我们是后嗣(参看加 3:29 至 4:7)。
不妨思考一下这句惊人之语:“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林前 3:21-23
好好想一想这“万有”包括了什么。连使徒(矶法是使徒彼得)也包括在内。“世界”一词是译自希腊文 kosmos,前后文说到了生与死,现在与将来,新约用到这个字的时候大多都是这个意思,它“总结了现在、世界、宇宙的一切”(BDAG)。“万有”真的是无一遗漏,惟有基督、神除外。基督与神当然也是我们的,只不过意义不同,因为他们分别为我们的主和神。但“基督又是属神的”,正如“你们是属基督的”(林前 3:23)。新约从来不存在基督与神同等的问题,因为基督是属于神的,正如我们是属于基督的,而万有都是我们的(参看林前 11:3 的次序)。
我们能够掌握当中的含义吗?开始明白这些启示的意义了吗?歌罗西书 章 16 节最后一句话岂不正是总结了这番话吗?“万有都是……为他造的”。所谓“为他”,并非专门指他一个人,他是蒙救赎之人的元首、代表,即是说,神创造一切都是为了人,而基督是人的元首。难怪保罗能够说“万有全是你们的”(林前3:21)!雅伟创造一切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这个启示太惊人、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真的能够明白吗?神创造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创造物,特别是我们!我们如此自私,能够明白这样一位神吗?这段经文所启示的是一位行事完全无私的神,这就给“神就是爱”(约一 4:816)赋予了全新、深入的内涵。
再思考一下提摩太前书 章 17 节:“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难道我们以为神创造了光怪陆离、纷繁馨香的花卉来装点大地,为的是自己享受吗?那种荣美景观,耶稣说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太 6:28-29)。想一想各式各样的树木,不但可以生出甜美的水果、怡人的花朵,还可以提供用途广泛的木材,更不用说释放出人需要的氧气了。显然神创造这些树不是自己独享的,也不是让基督独享的。
还需要提说给人提供营养的种种蔬菜吗?难道我们以为神自己需要营养,才创造了蔬菜吗?还有江河、海洋,神在当中预备了各种各样的鱼。无需再讲下去了,显而易见:神“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提前 6:17)。这也足以证明前文提到的圣经启示,即神创造一切是为了人,并非惟独为了“为人的基督耶稣”。神立基督耶稣为教会的头,可是没有了身体,头又有什么用呢?这里也可以套用那句话:“那人(基督)独居不好”(创 2:18)!保罗岂不是说过,创世记这段记载是在预表基督与教会(弗 5:32)吗?

虽然世界有些地区时有饥荒发生,主要原因是战争、管理不善、腐败等等,但地球现在依然为六十亿人提供着食物!尽管人普遍上没有感恩的心,可是恩慈的神还是为人类提供了一切。只要我们以开放、谦卑的心寻求神,那么今生就可以经历到神是真实的,他在基督里来到了我们当中。
这个奇妙的启示就是,慈爱的神为人类创造了一切美善的事物。可是恰恰相反,中文圣经以及一些英文译本圣经将歌罗西书章 16 节翻译为“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这样一来,基督成了什么形象呢?岂不是为自己而创造了一切吗?这种形象跟上文谈到的无私的神真是天壤之别!


神对人的永恒旨意
神对人的计划是远远超乎我们所能想象的,“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 2:9。其中的一样,保罗以问题形式指明了出来:“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林前 6:3)天使是灵界活物,是“听从他命令、成全他旨意、有大能的”(诗 103:20)。除非人得到了权柄,高于天使,否则怎能审判天使呢?所以这句话岂不是说,得赎的人会得到权柄,地位甚至高过神创造的最高的灵界活物吗?而既然天使是住在天上,并非地上,那么这岂不是说得赎的人会得到天上、地上的权柄吗?神已经将这权柄赐给了耶稣,好完成神的拯救工作(太 28:18 及以下)。
基督是真正的人,所以凡是错会了歌罗西书 章的含义的,是没能看见神向人的意念和计划:神要赐给人非常崇高的地位,而且这是“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就定好了的(弗 1:4 等)。神是为了人类而创造了万物,既然基督是人类的元首和代表,所以神是“在他里面”(即为了基督)创造了万物。“人是全然败坏的”这一观念已经左右了基督教神学,一旦摆脱掉这种负面的人观,同时也平一平心旌(因为神要在人身上成就的旨意太奇妙了,让人惊叹不已),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明白这段经文的启示。


他在万有之先” (西 1:17

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 1:15),又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西 1:18),所以当然可以说“他在万有之先”了(西 1:17)。神的旨意就是“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 1:18)。三位一体论用“万有之先”争辩说,基督从太初就已经存在了,但这无补于三位一体教义,因为从太初就存在也不能证明是神,甚至都不能证明居首位。比如没有人会否认,撒但(蛇,创 3:1及以下、启 12:9)在创世记 章之前、在神创造一切美好的万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在创世记 章还去引诱亚当、夏娃;可是没有人愿意说撒但居首位。基督之所以居首位,因为父赐给了他这个位置。在圣经中,年长的通常居首位,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惯例。比如约瑟在雅各十二个儿子当中排行十一,是倒数第二个,神却将他升到了首位,不但超过了自己的弟兄,还在埃及全地为大(创 30-50 章)。耶稣说,“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太 19:30
基督这两个称呼——“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及“从死里首先复生的”,岂不正是体现了在前、在后的原则吗?“首生的”,意思是“长子所拥有的特殊地位”(BDAG),该辞典还更详细地解释说:“在以色列,这是承受产业的长子所享有的特殊地位”。BDAG 也明白,“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这句话特别指的是救恩,而不是物质创造。当然救恩与物质创造也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基督是新人类的长子,这新人类将会得荣耀,正如他们尊贵的主得荣耀一样 〔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 8:29”(BDAG)。该辞典又解释说:“这种表达用在耶稣身上恰如其分,因为耶稣是从神而来的,好建立信徒的新团体”。可见“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这是在说基督在神的新人类里、在神新造的人(林后 5:17)里,是第一个人,是居首位的。
另一方面,“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这句话: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2:8。没有做这一步,就不可能成为“从死里首先复生的”。换言之,惟有成为最后的,谦卑自己,甚至接受最卑贱的死亡方式,即死在十字架上,雅伟才使他复活,不但成了从死里首先复活的,也在一切被造物当中居首位(腓 2:9-11)。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耶稣才是“首先的,末后的”(启 1:172:8)。


万有也靠他而立” (西 1:17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为人的基督耶稣”是神创造和救赎旨意的中心人物,那么岂不是说他使万物紧紧联合在一起coherence),或者说一切都“在他里面”紧密相连(coherence吗?即是说,正是因为他,也是涉及到了跟他的关系,一切就都有了各自的目标和意义,“组合成了和睦融洽的整体”(微软 Encarta字典给 coherence 下的美妙定义)。总之前提就是,一切都必须与他相连。
可以说,神让一切都在基督里联合在一起,这是神整个宏观救赎计划的中心:“万有也靠他而立”。“靠……而立”,希腊文是 sunistēmi),有些英文译本翻译成了“hold together”(联合、团结在一起),这是很好的定义。BDAG 给 sunistēmi 下的定义是,“聚集、联合、收集在一起”。想一想以弗所书 章这段经文:
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原文是“我们在他里面,藉着他的血蒙了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
这恩典是神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原文是“都是照他自己在基督里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10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① 创造与救赎又不可分割地连在了一起;② 一切都“在他里面”或“在基督里面”(在这四节经文中出现了 次)。
所以在基督里面,万有都联合成了一个整体。BDAG sunistēmi)下的另一个定义是,“成为凝聚的状态,持续、坚持、维持、联合在一起,‘现在式中间时态’(pres. mid.以及‘完成式主动时态’(perf. act)”,显然跟前面的定义是一致的。这个定义只适用于“现在式中间时态”以及“完成式主动时态”的动词。歌罗西书 章 17 节的 sunistēmi 就是属于“完成式主动时态”,中文圣经翻译为“靠……而立”,原文意思是“连在一起”。BDAG 道出了“连在一起”的状态,包括了持续、坚持、维持。这就是“在基督里”救赎联合的能力、本质和范围!


哥林多后书 8:9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三位一体论是根据他们对腓立比书 章 节(及以下)的解释来解释这节经文的:耶稣在天上是富足的,却选择了地上的贫穷,好让我们成为富足。可是如果对腓立比书的解释是错的,当然也就不能用来解释这节经文了。而且这种解释在哥林多前后书中是毫无根据的。
首先,我们需要问这里说的是哪一种贫穷和富足。“叫你们可以成为富足”,从该章头两节经文可见,不可能是指物质富足:“弟兄们,我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告诉你们,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林后 8:1-2)。马其顿教会领受了神的恩典,显然这恩典是体现于他们在忍受患难、“极穷之间”,还慷慨捐助别人。神的恩典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富足,却让他们在试炼、贫穷当中还欢喜快乐、乐善好施,这正是神恩典的伟大之处。同样,哥林多人得到的财富显然也是神在基督里赐下的属灵财富,就跟马其顿教会一样,对保罗来说,这种财富比物质财富有更大的价值(即永恒的价值)。保罗根本不会想到基督成为贫穷,是要叫我们在物质上富足。
保罗说基督本来富足,难道意思是基督在物质上富足吗?天上财富绝对不是物质财富。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财富,哥林多后书章 节已经下了定义:是“满足的快乐”和“乐捐的厚恩”,即便在“患难”、“试炼”中,在“极穷之间”,也丝毫不受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富足,我们也亲眼目睹过,有些百万富翁郁郁寡欢,而一文不名的人却欢喜快乐,因为他与神同行,每天经历到神的供应、慈爱和看顾。
“为你们成了贫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保罗身为“效法基督”(林前 11:1)的人,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腓 3:8)。现在他是一无所有,但还有最后一样可以献上,就是他的生命:“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腓 2:17)。及至真的要放下生命的时候,保罗再次用到了“浇奠”祭的图画:“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 4:6)。“被浇奠”就真的是“虚己”(参看 kenoō,腓 2:7)了。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两个阶段,首先是立定心志,腓立比书 章 17 节(还有徒 20:24)表达出了这种心志;而在提摩太后书 章 节“离世的时候”,这心志就兑现了。似乎这就是腓立比书 章 节基督“虚己”的真正意思,保罗就是这样效法基督的,他以基督的心为心(腓 2:5)。
由此可见,基督成为“贫穷”特别是指他“死在十字架上”(腓2:8)。在十字架上,他“为你们”(林后 8:9)忍受了贫穷,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因为正如保罗所说,“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 5:21)。我们成为“神的义”,就真的成了永恒上富足的,因为成为“神的义”意思就是与神和好了,因而就有了永生(林后 5:17-20)。
然而为了使我们在这方面“成为富足”,基督就必须经历最大的贫穷,不但肉身受苦、死亡,而且内里还失去了父的同在,诗篇 22 篇 节的话就表达出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楚:“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太 27:46,可 15:34)。他本来享有与父神亲密联合的属灵丰盛生命(正如约翰福音所描绘的那样),现在却“为你们”忍受了无以名状的分离之苦,因为他担当了我们的罪,罪就会让人与神隔绝:“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赛 59:2)。
显然正是这种与神隔绝的可怕景象,才解释了为什么他在客西马尼园汗珠如大血点,而且也正因为这种虔诚,他的祷告才蒙了应允:“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来 5:7)。没有人经历过耶稣所经历的那种与父相交的“富足”生命,到一个地步,可以描绘成与神为“一”;而这种生命一旦被剥夺,那种贫穷也是任何贫穷都无可比拟的,即便只是片刻,一定似乎也像永恒一般。有人也曾一度忍受过这种贫穷,十字架的圣约翰(St. John of the Cross称之为“灵魂的黑暗之夜”,但肯定没有人体验过耶稣经历的那种深度,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这正是保罗希望哥林多人(也包括其他人)牢记的。


提摩太前书 3:16
众所周知,三位一体论者主张提摩太前书 章 16 节是在说基督,尽管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及基督。比如《希腊文新约注释》(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就持这种观点,而且完全是凭主观臆断:“这样的结论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接下来圣保罗就引用了早期信经的话……关于耶稣基督。”这种完全凭假设而定论的做法应该避免,特别是这个所谓“早期信经”的主张实在毫无根据。其实“神在肉身显现”一句出现在了好几个手抄稿里,这很可能是三位一体论者为了“证明”基督是神的产物。但还有一种可能是,“神在肉身显现”是在回应约翰福音 章 14 节“道(Memra,雅伟的转喻词)成了肉身”。


约翰一书 5:7-8
并且有圣灵(原文是‘灵’,下同)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和合本)
原来作见证的有三样,就是圣灵(原文是‘灵’)、水和血,这三样是一致的。”(新译本)
孔汉思教授(Hans Küng)的评注足以解释这段经文了:“约翰一书中曾有一句话提到了灵、水、血,继而又提到了父、道、灵,说这三者是‘归于一’。但据历史分析考究证实,这句话是伪造的,在三、四世纪源自北非或西班牙。”(摘自孔汉思《基督教》,95 页)

在注脚中,孔教授还解释了这节经文的意思:“约翰一书 节以下的原文讲到了灵、水(等于洗礼)以及血(圣餐),三者都‘一致’或‘归于一’(两个圣礼都见证了同一位灵的大能)。”


约翰一书 5:20
“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
耶稣来是要赐给我们智慧,什么是智慧呢?就是认识“那位真实的(神)”,也“在那位真实的(神)里面”。怎样才能“在他里面”呢?是借着“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参看约一 2:24)。接下来的“这是真神”一句话,当然指的是前面两次提到的“那位”以及“他儿子”的“他”。毫无疑问,这位“真神”是雅伟神,不是基督,因为前面刚刚说神是“那位真实的”。
很多三位一体论者漠视这节经文的句法,仍然坚持“真神”是指耶稣基督。这样做就是在漠视耶稣本人的话:“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 17:3)。约翰福音 17 章 节跟约翰一书 章 20 节是对应的,比如两节经文都用到了“真神”、“永生”。


约翰福音 1:18 及其原文问题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不同版本的英文译本圣经对“独生子”一词的翻译也不同:“the only Son”(独子,RSV 及 NJB),“the only begotten Son”(独生子,NKJ),“the only begotten God”(独生神,NASB),甚至“God the One and Only”(独一无二的神,NIV),“the only God”(独一的神,ESV)等等。
如此多的翻译版本,结果就很难探讨这节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除非首先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混乱的翻译版本。问题是原文似乎已经被窜改了,所以只好尽量甄别哪一本古抄本才是原文。但到底哪一本是原文,迄今为止仍然无法下定论,这样一来,查考这节经文就也无法下定论,只能说大概、可能是某种意思,结果也就大大减损了查考价值。
在不同的希腊文版本中,有一个字是一致的,就是 monogenēs(独生的)。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字,就引发了种种问题。有些版本是 monogenēs theos(独生神,或独一神),有些是monogenēs huios (独子或独生子),有些是 monogenēs huios theou (神的独生子),还有些是 ho monogenēs(独生的)。显而易见,根本不可能根据这种经文确立一个教义。
我们可以简略探讨一下 monogenēs 一字,因为它显然是关键字眼,在不同版本中跟其它字组成了不同的联合词。该字基本上有两个意思,BDAG 希腊文英文词典定义如下:⑴ 是指“独生子”(儿子或女儿);来 11:17 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还有路7:129:38,路 8:42 说的是独生女。⑵“独特,独一无二”的意思,比如约 3:1618 及约一 4:9,耶稣是神的“独生子”(即神独一无二的儿子)。
① 说到 monogenēs 一字,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一定要假设“独生子”一词是证明了神性呢?路加福音解释说,他之所以得到了“神的儿子”(路 1:35)的称号,因为他是童女所生的。而且就在两章之后(路 3:38),亚当也被称作“神的儿子”,显然这个称号根本没有神性含义。也正因为耶稣是童女所生,所以才被称作“独生的”,因为没有人是这样出生的。圣经已经给出了清晰明确、浅显易懂的解释,为什么我们硬要以自己的观念解读这个词呢?
②“在父怀里的”(参看 BDAGBosom”〔怀里〕条目),希腊原文是现在时态,根本不能用来证明基督从太初就存在了。约翰福音 章 14 节说道成了“肉身”,但接下来说的是“道成了肉身”以后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根本没有理由假设 18 节是改了话题,转而谈论基督从太初就存在了。
③ 将耶稣形容为“在父怀里的”,这是美妙地勾勒出了雅伟与基督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与父关系最接近、最亲密,约 1:18Winer’s Grammar415387〕)”(摘自 Thayer 新约希腊文英文词典)。约翰福音 13 章 23 节也用到了“怀里”这种表达方式,说的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大家都认为这位门徒是约翰)。


独生神
在最古老的希腊文手抄本圣经中,大多数是 monogenēs theos(“独生神”),所以从原文立场来看,读成“神”颇有手抄本的支持。新约原文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宗教系主任 B. D. Ehrman这样写道:“必须承认,第一种读法(即‘神’)是在最古老而且公认最好的手抄本——亚历山大里亚手抄本中找到的”(摘自《错误引用耶稣的话》〔Misquoting Jesus〕, Harper San Francisco, 2005161 页及以下)。但 Ehrman 教授推测最初的原文是“子”,后来被“反嗣子论派”(Antiadoptionists)(三位一体的前身)改成了“神”,为的是驳斥“嗣子论派”(Adoptionists)。“嗣子论派”主张耶稣只是人,不是神;但耶稣在受洗的那一刻,神就“收养”了他为儿子,当时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可 1:11
从一神论的角度来看,哪一种读法都没问题。我们前文已经探讨过,如果将约翰福音 章 18 节读成独生“子”,这也不代表说子从太初就存在了,这是三位一体论强加进去的。可是如果正确的读法是独生“神”,那么这就是约翰福音 章 14 节“道成了肉身”的意思了,反而会更加证实本书对约翰福音 章 节(及以下)的阐释。不过我的阐释无需依赖这种读法。
换言之,三位一体论者以为“神”字就可以支持他们的教义,因为他们以为“神”指的是耶稣,完全不理会圣经的这一事实:“神”(God,不是 god)指的是雅伟。Ehrman 也认为“独生神”只能是指父,因为虽然 monogenēs 通常是翻译为“独生的”,但此处意思是“独特的”。Ehrman 这样写道:“‘独特的’一词,希腊文意思是‘独一无二’,绝对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的只有一位。独特的神一词一定是指父神本人,否则他就不是独特的了。可是如果这个词是指父,又怎能用在子身上呢?”(摘自《错误引用耶稣的话》,162 页,粗体是本书作者加上的)

将耶稣(或子)说成是“独特的神”,显然就会排除掉父,因为如果耶稣是独一无二的神,哪里还有父的位置呢?正因如此,Ehrman 说,根据圣经,“独特的神一词一定是指父神一人”。
Ehrman 最后做出的结论是:“‘独生子’(即‘独特的子’)是约翰福音比较常用并且浅显易懂的表达,可见这应该是约翰福音章 18 节的原义”(Ehrman,《错误引用耶稣的话》,162 页)。问题就是,如果是亚历山大里亚派的学者将“独特的子”改成了“独特的神”,然而没有去掉“独特的”一词,他们就露出了马脚,徒然改动了。


新约将旧约讲论雅伟的话用在了耶稣身上
说到新约将旧约讲论雅伟的话用在了耶稣身上,我们已经看过一个例子,就是腓立比书 章 10-11 节,那里引用了以赛亚书45 章 22-23 节。
这一切如何理解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从逻辑上来看,只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为人的基督耶稣”是雅伟(提前 2:5罗 5:1517,徒 4:10),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雅伟是神,并非人(何 11:9,撒上 15:29,伯 9:32 等)。② 耶稣是神荣耀的体现(来1:3,约 1:14 等),是神的丰盛(西 2:91:19;约 2:21 等),父在他里面居住、行事(约 14:10)。显然,② 才是正确答案。
可是如果耶稣既不是①、也不是②,那么将旧约形容雅伟的经文应用在耶稣身上时,就意味着耶稣是第二个雅伟。按照圣经,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而且更糟的是,这就是在亵渎神。况且将耶稣说成是雅伟,这对三位一体论也于事无补,因为雅伟是父,不是子,所以这些形容雅伟的经文根本不能证明“神性第二位格”的存在。
形容雅伟的经文应用到了耶稣身上,这就更证实了神的“丰盛”进入了肉身,来到了世界,并且“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了(林后 5:19)。


主的日子与麦基洗德的几个问题
有人来信问了我两个问题,都跟上文谈及的问题相关,当然答案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之所以把这封信收录进来,是因为有些读者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首先是‘主的日子’一词,这个词在新旧约 23 处经文中出现了 25 次,似乎旧约的‘主’是指雅伟,但新约有 次(徒 2:20,林前 5:5,林后 1:14,帖前 5:2,彼后 3:10)似乎是指耶稣。使徒行传 章 20 节是在引用约珥书 31 节。所以‘主的日子’一词,到底‘主’是指谁呢?我明白在不同时间、不同事件中,‘主的日子’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可是有时候指雅伟,有时候特别是新约又指耶稣,真把人弄糊涂了。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麦基洗德的(来 7:3),他是个神秘人物,无父、无母、无族谱,耶稣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为了祭司。麦基洗德是谁呢?耶稣有地上的家谱,也有属灵的家谱,岂不会让人觉得他既是人、又是神吗?
我的回答是:“主的日子”是跟审判有关的,耶稣已经说得一清二楚:“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 5:22)。即是说,耶稣会执行一切审判,因为雅伟立了耶稣为审判官,就是全权代表,奉雅伟的名行事。你所引用的彼得的信息(徒 2:20也道出了这一点,彼得最后是这样总结的:“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36 节)。彼得的话跟耶稣的话是一致的:神已经立耶稣为全权代表了。即是说,“主(Lord)耶稣”会代表“主(LORD雅伟”行事,正因如此,“主的日子”既可以指耶稣、也可以指雅伟,或者兼而有之,总之都没有什么区别。
至于第二个问题,似乎麦基洗德的大祭司身份,跟耶稣被视为“既是人又是神”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希伯来书没有说耶稣是麦基洗德的子孙,所以无论麦基洗德是不是神,都跟耶稣无关。事实上,希伯来书根本没有提及麦基洗德跟耶稣有什么直接关系。希伯来书是在探讨耶稣大祭司的身份,而且在回答让犹太人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耶稣不是利未的子孙,怎能担当祭司,甚至大祭司(这是希伯来书的主题)呢?希伯来书的答案是,这是经上所预言的(诗 110:4,弥赛亚诗篇),出自大卫后裔的弥赛亚王也会是祭司。弥赛亚会一身二任,既是君王、又是祭司。他出自犹大支派,并非利未支派,但他的祭司身份会像麦基洗德一样,麦基洗德也既是君王、又是祭司。但这一切都跟“耶稣既是人、又是神”扯不上关系。


三位一体论另一个理据经文:约 12:41
“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
三位一体论者根本不解经,往往假设以赛亚的这句话是在指耶稣,他看见了耶稣的荣耀。事实上,这段经文毫无证据显示以赛亚是在谈论耶稣,或者是看见了耶稣的荣耀,这一切都是强加进经文里去的。也没有丝毫证据显示约翰是在说以赛亚在雅伟的异象中看见了耶稣。三位一体论者总是喜欢公然无视解经步骤。
其实探讨这节经文可以很简单,只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它是引自以赛亚书 章,那里记载说以赛亚看见了雅伟的异象;② 但人看见雅伟的面就不能存活(出 33:20 等),所以约翰福音做出了解释:以赛亚看见的是“他的荣耀”。犹太人称“神的荣耀”为神的 Shekinah。③ 可见如果约翰是故意将这些话应用在了耶稣身上,那么只有两种可能:a. 耶稣就是雅伟,雅伟就是耶稣,但这是不可能的,按照三位一体论也讲不通;b. 耶稣是雅伟荣耀的体现,是他的 Shekinah 的化身,这就跟约翰福音 章 14 节完全一致了。当然这些都不能证明三位一体论,因为约翰福音根本没有三位一体论。
可见三位一体论无法利用这节经文做说辞,因为“他”要么是指雅伟,但也证明不了三位一体论;要么是指耶稣,结果耶稣成了雅伟, “第二位格”(即子神)成了“第一位格”(即天父),二者混为一谈了。
比较一下约翰福音 12 章 41 节和 章 14 节,立刻就会看见两节经文都出现了“他的荣耀”(tēn doxan autou)一词,两节经文相互做了解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约 1:14)。约翰福音 章 14 节的主语是道,可见“他的荣光”是指道的荣光。而道在约翰福音前言里是雅伟的转喻词(本书后几章会详细探讨),所以显然“他的荣耀”基本上是指雅伟的荣耀,这正是约翰福音 12 章 41 节提及的以赛亚所看见的荣耀。但这两节经文更深层的含义是,雅伟的荣耀现在“在肉身显现”了(提前 3:16),因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在这个“肉身”里,“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 1:14)。这位称为“父的独生子”的人,名字叫“耶稣基督”(三节之后,即 17 节)


我看见了父” :证明基督从太初就存在了?
约翰福音 12 章 41 节说到以赛亚“看见他的荣耀”,“看见”的希腊文是 horaō,耶稣看见父的“看见”也是这个字:
约翰福音 章 32 :“他将所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
约翰福音 章 46 :“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神来的,他看见过父。”
约翰福音 章 38 :“我所说的是在我父那里看见的;你们所行的是在你们的父那里听见的。”
此外,有没有必要假设耶稣是在哪一时刻(要么太初之时,要么他出生之后)看见父的呢?留意约翰福音 章 19 节耶稣这番话是现在时态:“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可见耶稣是在地上“看见”了父,当然不只是局限于他讲这番话(约 5:19)的时候,而是说这是他人生多年来的经历。所以三位一体论者是在以自己的教义强解约翰福音章 38 节,说“在我父那里看见的”这句话是完成时态,因而证明耶稣在太初就看见了父。按照这种逻辑,那么以赛亚也成了太初就存在的了,因为他也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雅伟”!(赛 6:15


约 16:15, 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
证明了耶稣的神性?
这句话跟约翰福音 17 章 10 节是一致的:“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显然,这是与父合一的其中一个意思,而信徒们也蒙召进入这种合一:“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17:22)。约翰福音 17 章 10 节的第二句话“你的也是我的”,在保罗书信中竟然也找到了对应:“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林前 3:21-23
“万有”都是属神的,概莫能外,但现在神透过基督使我们与他联合了,结果万有——包括使徒、世界、生死、现在、将来(多么惊人的一览表!)——都是属于我们的。最后又惟恐我们没听见,再说了一遍:“全是你们的”!
另一段重要经文罗马书 章 17 节也明确肯定了这一点:“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万有都属于神,所以“神的后嗣”就要继承万有,“和基督同作后嗣”。难怪耶稣能够说“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因为他是神的儿子,是产业继承人。靠神的怜悯,现在我们也能够跟基督一同说:“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因为神已经让我们与基督同作后嗣,透过基督,我们成了神的后嗣!
以上这些重要、惊人的属灵真理,就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约翰福音 16 章 15 节耶稣这句话的意义:“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显然这并不能证明基督与父同等,而是证明了父对他的爱,正如哥林多前书 章 21 节(引文见上)也证明了父对我们的奇妙大爱。
说基督是神所指定的后嗣,也就是在说基督拥有的一切都是父赐给他的,他本人一无所有,而这是我们经常忽略了的。耶稣也肯定了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样教导门徒的:“如今他们知道,凡你所赐给我的,都是从你那里来的”(约 17:7)。巴雷特(BarrettJohn〕)认为这句话可以这样表达:“‘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神来的’……约翰着重强调耶稣在世上的事工是完全倚靠父”(解释约17:7)。同样,说我们(靠神的恩典)与基督同作后嗣,就也是在说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父领受的,因为他对我们的爱无法测度;我们本身是一无所有的。



约翰福音 17:5
“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
这是三位一体论者引以为据的一节经文,一提起这节经文,立刻便说这是在暗示耶稣是神。他们认为经文中有两个元素在支持他们的观点:①“荣耀”:“我同你所有的荣耀”;② “未有世界以先”:基督在创世前已经存在。这个结论大错特错了,是在以自己的观点解读这两个元素,因为他们没能明白这两个元素在约翰福音及新约中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三位一体论者的解经方式:添枝加叶、无中生有。
至于①,三位一体论者纯粹是在假设这里说的“荣耀”是指神性荣耀,这种概念在经文本身丝毫找不到证据,完全是无中生有、妄加解释。保罗提到过很多种荣耀(林前 15:40-43)。

事实上,约翰福音的“荣耀”另有深义,非同一般,因而也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这正是这本“属灵”福音的特点,它跟人的价值观是完全颠倒的,所以神看为荣耀的,人却不以为荣。这就正如以赛亚书的那句话:“雅伟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赛 55:8)。同样,耶稣在八福中教导门徒说,有人逼迫你们,就应当欢喜快乐(太 5:10-12)。很少人留意到,耶稣在这段经文中说了两次“有福了”,这便成了“双福”。然而奇怪的是,通常我们称之为“八福”,其实是九个福。但基督徒面对逼迫往往喜乐不起来,甚少人觉得逼迫是个荣耀经历。而在约翰福音,耶稣恰恰说自己被钉十字架就是被高举,是“被举起来”,是得荣耀。


约翰福音里的荣耀的特点:“被举起来”

约翰福音 3  14-15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 8  28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并且知道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

约翰福音 12  32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
约翰福音 13  31 :“他(犹大)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约翰福音相当大一部分篇幅是在描述耶稣受苦,大概占了整卷书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就从这一节开始进入了高潮。
约翰福音 7  39 节说:“耶稣尚未得着荣耀”,即是说他还
没有被“举起来”。
约翰福音 12  23-24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句话清楚地将两件事——耶稣“得荣耀”;麦子必须死了,才能“结出许多子粒来”——联系在了一起。死是麦子的“荣耀”,因为透过死,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且这是惟一的途径,否则种子不可能果实累累。古人有一句名言表达出了这一真理:“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死就是荣耀神,这种观念在约翰福音 21  19 节也看得见:“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
但受苦和被钉十字架怎会是耶稣在未有世界以先同父所有的荣耀呢?这就是②:他在创世前已经存在了。
三位一位论者假设“未有世界以先”(约 17:5)这句话说的是耶稣太初就存在了,但这在解经上是说不通的,因为 a. 按照以经解经的原则,圣经中根本找不到一句跟约翰福音 17  5 节直接对应的经文(除了三位一体论所解读的约翰福音 1 章及腓立比书 2章),所以没有任何经文可以用来证明“基督太初就存在了”的观念。b. 即便按照三位一体论所假设的,这节经文说的是基督太初就有的荣耀,但这也不能证明他是神。从太初就存在不是神性的证据。天使及其他属灵活物也是创造世界以前就存在了,因为创世记 1 章创造物质世界的记载里并没有提及神创造了他们。c. “同你”跟约翰福音 1  1 节的“与”也毫不相干。约翰福音 1  1节的“与”字,希腊文是 pros;而约翰福音 17  5 节的“同”字,希腊文是 para,跟箴言 8  30 节智慧与神在一起的“与”字一样:“我在他那里为工师……”(中文圣经将 para 翻译为“在……那里”。参看箴 8:22-31)。这就意味着,那在基督里的道是在以智慧的身份说话。但如此一来,我们就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荣耀”一词了,因为这跟耶稣所说的他“得荣耀”完全不同,而约翰福 17  5 节是耶稣在说话。
我们必须仔细查考新约“从太初就存在”的概念,免得以自己的观念解读这节经文。在罗马书 8 章,使徒保罗把这件事说得简单明了:“29 因为他所预先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这里列出了一连串的事件:预先知道  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  称为义  得荣耀。留意这五件事是雅伟神发起的,“预先知道”就是第一步,因为他是无所不知的神。
必须明白,雅伟在“未有世界以先”就知道了一切,等到信徒蒙召、被称为义的时候,中间是隔了一条漫长的时间隧道。而信徒蒙召、被称义后,及至最终经历死里复活的荣耀、进入永生,中间又是隔了一条很长的时间隧道。即是说,罗马书 8  29-30节所说的从“预先知道”到“得荣耀”,整件事是从永恒的太初延伸到远古,一直到将来的永恒,正如圣经所说:“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 90:2
可见圣经“从太初就存在”的概念是,雅伟神早在信徒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甚至是“未有世界以先”,就预先知道他们了,因为神是无所不知的。这当然也正是“为人的基督耶稣”的情况。神早就知道了会有什么人出现,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所以能够按照他预先知道的来行事,比如按照他永恒预定的救恩计划,让每一个被召的人都效法他儿子的模样。
这一点在约翰写的启示录中也得到了证实,启示录一书启示了永恒的现实:
启示录 13  8 节,中文新译本圣经翻译为:“所有住在地上的人,名字没有记在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之生命册上的,都要拜他”。和合本圣经翻译为:“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都要拜它。”从句法结构来看,中文新译本的翻译比较接近希腊原文。羔羊耶稣在创世以前就被杀了,意思是说,耶稣还没有在以色列出世之前,他在神的意念、神的救恩旨意中就已经被杀了。现在我们就能够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高举”的荣耀,跟约翰福音 17  5 节“未有世界以先”这番
话的关联了,这番话蕴藏着深邃的属灵内涵。


神太初前在基督里的救恩计划
早在未有世界以先,救恩就已经列入了神的计划中。以下的经文也将“未有世界以先”应用在了所有信徒身上:
马太福音 25  34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人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天国早在“你”出世以前(甚至是“创世以来”),就已经为“你”预备好了。
启示录 13  8 :“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都要拜它(兽)。”这是其中一种翻译。“从创世以来”这句话无论是指信徒、还是指羔羊,结论都一样,总之他们出世以前,雅伟神早已经知道他们了。如果这种翻译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意思就是说,那些不愿拜兽的人,他们的名字早在创世以前就已经写在了羔羊生命册上。
提摩太后书 1  9 :“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即永恒里,)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
圣经也这样说到了基督:“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彼前 1:20,比较提后 1:10)。耶稣是“预先被神知道的”,但此处只字未提他从太初已经存在了。下一节继续说:“你们也因着他,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又给他荣耀的神,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这里说,神赐给基督的荣耀并非创世以前就有的荣耀,而是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后,才赐
给他的。


 4:17 使无变为有的神
“使无变为有的神”(罗 4:17),英文 NIV 翻译为“The God whocalls things that are not as though they were”(神召唤不存在的事物,仿佛是已经存在的了)。詹姆斯·丹(James Dunn)在他的著作《罗马书字义注释》(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Romans中说,这个翻译是正确的,但没有力度,不如“who calls things that have no existence into existence”,或者“calls things that are not so that they are”(使无变有)。两种翻译当然都有可能,并非互相排斥。詹姆斯·丹偏爱的翻译可以更加突出前一句话:“叫死人复活”。 NIV 的翻译表达出了这一深邃真理:在神看来,那些尚未存在的事物,“仿佛是已经存在的了”。
比如说,创世以前我们还没有出世,神如何对我们施行拯救呢?答案恰恰在罗马书 4  17 节:他预知一切,我们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存在了,所以即便世界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他已经在按照他的预知,开始计划如何拯救我们了!这不正是保罗那番话“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又召他们来”(罗 8:29-30)的意思吗?上文探讨过的几段经文,比如马太福音 25  34 节,提摩太后书 1 9 节,启示录 13  8 节,都说明了同样的有关神的真理:神在“万古之先”(提后 1:9),就已经将基督里的救恩赐给了我们。
这就是说,神脑海中所定下的旨意,就仿佛是已经成就或者存在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创世以来”就已经存在了,是“他预先所知道的人”,从他得到了“荣耀”(罗 8:29-30)。神在创世以前已经让我们得到了荣耀!谁都阻挡不了雅伟成就他的旨意,不论将来有多远,但“召”、“称义”、“得荣耀”都是过去时态(希腊文是过去不定时〔aorist〕)!神让保罗深入地明白了神,所以他才能写出如此惊人的话来。应用在保罗自己身上,他明白神已经从亘古就拣选了他,让他得到了荣耀,这一切都是因为神测不透的大爱和恩典。
既然保罗都明白,耶稣怎会不明白呢?耶稣当然明白,从约翰福音 17  5 节就可以看见(只要我们能够正确明白这番话):“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根据上文的查考,我们现在可以就耶稣这番重要的话来做个总结:
① 这番话一开始说“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显然指的是耶稣透过死而复活要去到父面前:参看“我往父那里去”(约 16:10),“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 14:2-3),“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约 20:17),但他很快就要见到了。
②“使我享荣耀”(原文是“荣耀我”),我们已经看过了约翰福音“荣耀”的特殊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荣耀”是主动语态,表明是父荣耀了耶稣。耶稣“被高举”,为罪死在了十字架上,这是神的工作,并非人的工作。基督为我们的救恩而死是神的计划,并非人的计划。耶稣是“神的羔羊”。祭司在圣殿宰杀羔羊,无非是在代表献上羔羊的人行事而已,那不是祭司的羔羊。之所以称为“神的羔羊”,因为这是神为我们的救恩预备的:“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一 4:10)。所以基督死了,为我们作了挽回祭,这完全是神的作为。没能明白这一点,就会误将他的死归咎于罗马人、犹太人,但他们只不过是神实施救恩计划的工具而已。

③ 这些救恩计划并非神亡羊补牢之举,而是早在“未有世界以先”、在永恒里就制定好了的,现在借着神的大爱、能力、智慧实施了出来。保罗想到这一切,不禁惊叹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 11:33

最后,“神召唤不存在的事物,仿佛是已经存在的了”(罗 4:17英文 NIV 的翻译),这句话不只是神学理论知识,更是涉及到了信心的实践。信心并非某种痴心妄想,而是信赖神的性情,知道神的计划和旨意绝不会落空。纵然面对千难万险,信心也一定会得胜,这并不是因为信心本身有什么玄机,关键在于信心所仰赖的那一位。正因如此,罗马书 4 章着重关注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甚至在最艰难的逆境下,如何实际地运用信心。亚伯拉罕就是一位典范人物:

19 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
20 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
21 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22 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
更奇妙的是,耶稣对父的永恒救恩计划坚信不移,而这个计划现在就要借着耶稣付诸实施了,特别是此刻临到眼前的是他就要“被高举”了。由此我们就能渐渐明白他在约翰福音 17  5 这番话的深度和能力。耶稣毅然决然地求父现在“使我享荣耀”,在这“救恩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神能给他什么荣耀呢?岂不是“被高举”,死在十字架上,然后神为他洗掉不白之冤,让他“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罗 6:4)吗?“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约 17:5),“现在”(nun,“此刻”)并非一个点缀词,而是特别指出了这一时刻:在这一时刻,耶稣祈求的是,雅伟在“未有世界以先”就制定好了的让他得荣耀的计划,现在开始实施吧。由此可见,基督真是配得天上万众的欢呼、喝彩:“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

(启 5:12


荣耀的主 (林前 2:8,雅 2:1
以上用很长篇幅探讨了“荣耀”在约翰福音 17  5 节的意思,似乎现在是个适当的机会来探讨一下“荣耀的主”这一称呼。新约只有两处经文提到了“荣耀的主”,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保罗书哥林多前书 2 章:
7 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
8 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
9 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赛 64:4
立刻就可以看见,“荣耀的主”是夹插在了两节经文中间,而这两节经文谈论的是神为信徒(“我们得荣耀”,7 节),即为“爱他的人”(9 节),所预备的荣耀,而且这荣耀是神在“万世以前”7 节)就已经预备好了的。由此可见,耶稣之所以是“荣耀的主”,恰恰因为雅伟神要借着基督让那些“爱他的人”得到预定的荣耀。即是说,神荣耀了耶稣,让他成为荣耀的“主”,为的是借着他来实现神对所有信徒的荣耀旨意。千万别忽略了约翰福音的“荣耀”(“被高举”的意思)跟这段经文的联系,因为保罗此处也说到“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这跟约翰福音是一致的。可见“荣耀的主”跟“钉十字架”是不可分割的。腓立比书 2  9-11 节也说,他是“荣耀的主”,因为死在了十字架上。我们信奉三位一体的将“荣耀的主”当作神性称号,这就是在曲解保罗的教导,滥用了这个称号。 
旧约称雅伟为“荣耀的王”:“荣耀的王是谁呢?就是有力有能的雅伟,在战场上有能的雅伟”(诗 24:8)。但这节经文证明不了三位一体论,因为将耶稣说成是雅伟并不符合三位一体论,只会将第一位格和第二位格混为一谈。
前英国黑丁利学院圣经文学、释经学教授 G. G. Findlayformerly Professor of Biblical Literature, Exegesis, and Classics,Headingley College, UK)观察得很准确:“kurios tēs doxēs(荣耀的主)并非基督是神的同义词,而是表达出了道成肉身的主是何等伟大、高贵,而这位主却被世上的聪明人、有权有势的人钉在了十字架上”(摘自《希腊文新约注释》The Expositor’s GreekTestament,解释林前 2:8,希腊文也被音译及翻译了出来)。“荣耀的主”的确没有基督是神的含义,但会不会表达出了雅伟住在基督里的荣耀呢?知名旧约学者 W. E. Oesterley 认为很大可能是这个意思,他在注释雅各书尤其是雅各书 2  1 节时,用了很长篇幅探讨这个话题。不同的现代英文译本圣经对雅各书 2  1 节的翻 译 也 各 不 相 同 , 主 要 问 题 在 于 如 何 翻 译 它 的 原文
(中文圣经的翻译是“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以下几个例子是取自不同的英文译本圣经:
ESV:“My brothers, show no partiality as you hold the faith in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Lord of glory”(我的弟兄们,你们既信奉我们主耶稣基督这位荣耀的主,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这种翻译显然跟哥林多前书 2  8 节相平行,但问题是“主”字出现了两次,而希腊文经文中只出现了一次。
NIV:“My brothers, as believers in our glorious Lord Jesus Christ,don’t show favoritism”(我的弟兄们,你们既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偏待人)。of glory”变成了所有格形式:“glorious”。
NJB:“My brothers, do not let class distinction enter into your faith in Jesus Christ, our glorified Lord”(我的弟兄们,不要让以外貌待人的风气进入你们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心,他是那位得荣耀的主)。

不管怎样翻译雅各书 2  1 节,总之希腊文经文里的确有“荣耀”(tēs doxēs)一词,W. E. Oesterley 这样写道:“这封书信带有浓厚的犹太人色彩,当然也可以确定作者是在谈论犹太人非常熟悉的 Shekinah (荣耀)这一概念。 Shekinah (希伯来文字根是 shākan即“住在”)是指神以看得见的方式住在了人当中。除了这节经文之外,新约还有几处参考经文:路 2:9,徒 7:2,罗 9:4,参看来9:5;还有亚兰文旧约译本,如盎克罗斯译本(Targ. Onkelos),民6:25 及以下,将‘雅伟的脸(意思是神的显现或者同在)’形容为Shekinah。在犹太教法典《他勒目》(Talmud)里可以找到比较具象的概念,shekinah 跟人之间的关系好像人与人相处一样,比如Sota3b 说到以色列民没有犯罪的时候,Shekinah 与每个以色列人同在;可是以色列民犯罪之后,Shekinah 就离开了他们。Pirqe Aboth, 3:3:‘拉比 Chananiah ben Teradyon〔生活于公元二世纪〕说,两个人一起专心考究律法书,Shekinah 就会在他们当中(参看 18:20)’。犹太人用 Shekinah 来代表神,特别是指他的同在……如果我们对 doxa (荣耀)的阐释是正确的,那么 lesou Xristou tes doxes(荣耀的耶稣基督)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清晰可见,即‘信奉那荣耀(the Shekinah),我们的主耶稣基督’(…Have faith in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Shekinah)。这句话其实跟‘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来1:1-3)是同样的概念。”(摘自《希腊文新约注释》,解释雅 2:1希腊文也被音译及翻译了出来)

Oesterley 在讨论“荣耀”是指 Shekinah 时,一开始就提到“带有浓厚的犹太人色彩”。可是谁还能比保罗更像犹太人呢?保罗欣然自称为“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 3:5),可见雅各书所认可的概念,保罗也会认可。所以有趣的是,Oesterley 以保罗书信罗马书 9  4 节为例,证明保罗说的“荣耀”(雅 2:1 及林前 2:8都出现了这个字)就是 Shekinah:“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翻查一下其它注释书就知道,很难找得到对“荣耀”一词的更好解释。本书后面还会探讨 Shekinah 这个话题。


 17:22,耶稣与父的合一
“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
耶稣与父的合一是三位一体论的另一个理据,无非是在假设合一就证明了同等。但合一与同等根本风马牛不相及,这一点从哥林多前书 6  16-17 节清晰可见(我们却没有留心思想它跟约 17 章的关系):
哥林多前书 6  17 节:“但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
信徒与主联合跟约翰福音 17  22 节耶稣与父合一是同样的
意思,但没有人愿意冒昧说,与主联合就代表了信徒与主同等。


 17:23,耶稣说父爱我们如同爱他一样
来思考一下约翰福音 17  23 节耶稣这句惊人之语:“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每个信徒都对约翰福音 3  16 节耳熟能详:“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可是多少人知道约翰福音 17  23 节“你爱他们(门徒们)如同爱我一样”?父爱世人到一个地步,甚至牺牲了自己最爱的人,即他的儿子;更何况那些撇下了现今的世界,透过基督与他联合的人,神会如何爱他们呢?答案是,神爱他们如同爱基督一样!

神的爱真是奇妙,但细想一下,这也是无可避免的,为什么呢?不难理解,父让门徒们与基督联合在一起,成了身体与头的关系,难道爱头会多过爱身体吗?没有了身体,头又有什么用呢?头有了身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且这个身体是雅伟定意按照他的永恒计划透过基督创造出来的,彰显出了神荣耀的拯救大能和智慧,正如以弗所书 3  21 节所说:“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神爱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就如爱基督一样,为此我们当然要喜乐——因那位爱我们的主而喜乐。神不可言喻的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凡事都在他里面喜乐的缘由。这也一定是保罗讲出这番鼓励话的原因:“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 4:4)。保罗在腓立比书 3  1 节已经鼓励过腓立比人“要靠主喜乐”,但“靠主喜乐”这句话在新约其它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反而在旧约出现了 9 次(4 次在诗篇),由此可见保罗这句话是引自何处了。腓立比书是保罗在罗马狱中写下的,处境艰难,所以保罗很可能想到的是哈巴谷书 3 章:“17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18 然而,我要因雅伟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尽管身处的环境没有什么可喜乐的,但雅伟本身永远是我们喜乐的缘由,因为他爱我们,如同爱他的爱子一样,我们是在基督耶稣里蒙爱的,“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弗 1:6——我们是在爱子里蒙爱的!

爱子是这蒙爱团体(即教会)的头,结果我们就理所当然地称教会为“基督教会”。后来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新约根本没有“基督教会”这个词!反而“神的教会”在新约出现了 7 次。教会是神的教会,是神特殊的产业,而大多数人却不熟悉这个概念,我们甚至忘了基督本人也是属于神的:“基督又是属神的”(林前3:23)。这里看见了三位一体论影响我们明白圣经启示的又一个例证,而这次是教会这种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一直说“基督教会”,但新约竟然一次都没有出现过这个词!


基督和教会的终极目标:雅伟神为万有之主
在哥林多前书 15 章这段重要经文里,保罗用了一次“神的教会”(9 节)一词。很多重要真理惟独在哥林多前书 15 章启示了出来,其中也将这个真理说得一清二楚:雅伟神统管万有,包括了子。另一个重点是 28 节:“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即父神,24 节),叫神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在信奉三位一体的时候,我对这节经文一直困惑不解,所有信奉三位一体的都会有这种感受,因为这里说得明明白白,连子所行使的权柄,到了那时也要交还给父雅伟神,“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
面对这个难题,三位一体论者就会采取惯用的方法来应付,即说模棱两可的话,辩解说此处耶稣并不是神的身份,而是人的身份。这种说法至少忽略了两个严重问题:① 整章其它地方都没有出现“子”,惟独这节关键经文出现了“子”!似乎神已经预见到了这种模棱两可的伎俩!而“子”这个称号恰恰是三位一体论者用来指“子神”的;② 这节经文说的是将来,并非过去。按照三位一体的说法,基督耶稣当初作为人的时候,完全顺服父神(腓2:6-8)。但奇怪的是,即便基督死而复活、被神升为至高了(腓2:9-11),在永恒的秩序里,“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因为永恒的现实是,惟独神才是“万物之主”(林前 15:28)。一切都出自雅伟神,也都要回归到他那里去,最终雅伟神要被尊为“万物之主”。从新约可见,基督事工的终极目标是高举雅伟神为万物之主。
达成了这一目标,他的事工也就完成了。即是说,他荣耀的事工以及最终的得胜是有个期限的,并非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他的事工有个具体目标,一旦达成了目标,基督的工作也就圆满完成了。一项工作要是没完没了地做下去,也就意味着无法完成;但基督的事工不是这样。一旦人类成功得赎,显然救赎、救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赎罪工作彻底完成了,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的工作也就完成了,不必继续在圣殿里献祭,大祭司已经没有了献祭职责。但既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腓 3:12),还会无意中犯罪,所以大祭司还得继续为我们代求(来 7:25,约一 2:1),一直到我们成为完全,那时“我们必要像他”(约一 3:2)。
同样,一旦和好工作已经成就,便不再需要中保(提前 2:5了。而且新约的救恩远远不止于和好,我们还得到了恩典,成了“神的儿子”(罗 8:16),“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 8:17)。儿女见父亲当然无需中保引荐。所以一个好中保(就像好医生一样)在成功完成和好工作之后,就会“功成身退”。这就是基督这位成功中保的荣美之处,那些借着他得以与神和好的人会永远感谢、赞美神,因为神为人类预备了这样一位奇妙的中保。
哥林多前书 15  28 节的“子”是弥赛亚(基督)的惯常称呼,这一点应该无可置辩。但此处强调的是基督耶稣如何胜利完成了他的弥赛亚事工,正如 24 节所说,“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即拒绝顺服他的一切权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终极目标:神为“万物之主”。这里将新约绝对的一神论教导讲得再清楚不过
的了。


约翰福音 20:28
三位一体论者经常援引多马“敬拜”耶稣的话:“我的主,我的神!”(约 20:28)。也许他们以为多马不知道或者不理会耶稣受试探时对魔鬼说的那番话:“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monos)要侍奉(或者敬拜,腓 3:3;徒 26:7参看来 9:910:2latreuō“献上虔诚的服侍或敬意,敬拜”,Thayer希腊文英文词典)他’”(太 4:10,路 4:8)?可能多马不明白耶稣的教导?抑或不知道主耶稣在约翰福音 17  3 节祷告时,称神为“独一的真神”?也许三位一体论者假设多马不是犹太人,不是一神论者?难道耶稣忘记了自己的教导,所以才没有责备多马?这种想法太不着边际了,完全不符合圣经事实。三位一体论者解经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无视上下文,总是断章取义,而断章取义就是歪曲事实。惟有在约翰福音整卷书的框架内,才能正确明白多马这句话。我们在此只能思考几个要点:
耶稣临上十字架之前跟门徒们的那番难忘的对话,多马一定记忆犹新。当时的话题是“看见父”,父就是雅伟:
约翰福音 14 章:
8 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9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1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
11 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作的事信我。”
在这番谈话的背景下,现在多马看见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罗 6:4)了,就站在了他眼前,耶稣那句话“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现在真的在他眼前变成了现实。多马此刻看见了在基督里的父,这是他以前从未看见的,所以不禁惊呼道:“我的主,我的神!”这是一个犹太人看见了这种异象便脱口而出的话,跟以赛亚那句话遥相对应:“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雅伟”(赛 6:5)。毫无疑问,多马这句话也是代表屋内所有其他使徒说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耶稣也道出了原因,而且是说了两次(10-11 节),以示强调:“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这不仅是一种暗喻方式,表达出了他与父的亲密关系,更是实实在在的属灵现实,父的确住在他里面,并且“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10 节)。换言之,父住在耶稣里面是耶稣生命、事工中非常鲜活的属灵现实。而耶稣本人是完全活在父里面的,具体来说,就是完全活在父的权柄下:“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10 节)
父住在耶稣里面,这件事耶稣不只是即将结束地上事工之际才提起来,而是一开始就提过的了。多马一定会记得耶稣说过自己的身体是雅伟的殿(约 2:19),因为这番话还成了耶稣在公会里控的一项罪名(太 26:61,可 14:58)。既然耶稣的身体是雅伟的殿,那么显然雅伟住在耶稣的肉身里(西 2:9)。说到复活,约翰福音 2  22 节特别提到说:“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雅伟神使他复活)以后, 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难道多马不是其中一位“想起他说过这话”的门徒吗?耶稣的话成了现实,现在雅伟的大能让耶稣复活了,就站在了多马眼前,多马岂不正是因为受到了震撼,才不禁脱口而说出了神的子民经常赞美、敬拜雅伟的话——“我的主,我的神”?鉴于以上这些事实,答案是什么呢?多马是在敬拜耶稣,还是在敬拜让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呢?
多马是相信一神论的,所以他只会称雅伟为“我的主,我的神”。但多马这句话的意义在于,现在他才意识到雅伟真的来到了世界,就在耶稣弥赛亚的身体里,“住在我们中间”(约 1:14)。“雅伟我的神”这句话在旧约至少出现了 36 次,这是称呼雅伟的常用语,犹太人经常会脱口而出。
再想一想犹太人面向圣殿(圣殿尚存期间)及至圣所祷告的情景,圣经里面就有这种记载,比如历代志下 6 章记载了所罗门在圣殿献殿礼上的祷告:
21 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处祈祷的时候,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垂听而赦免。
26 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惩罚他们,使天闭塞不下雨,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承认你的名,离开他们的罪,27 求你在天上垂听,赦免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的罪,将当行的善道指教他们,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赐给你民为业之地。
29 你的民以色列,或是众人,或是一人,自觉灾祸甚苦,向这殿举手,无论祈求什么、祷告什么,30 求你从天上你的居所垂听赦免。你是知道人心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待他们(惟有你知道世人的心)。
犹太人每每开口向圣殿祷告,他们祷告的对象是圣殿,还是以圣殿为居所的那一位(代下 6:2)?显然多马终于明白了耶稣在约翰福音 2  19 节所说的真理,即他是神的殿,以及父在他里面说话、行事的这番教导。现在多马亲眼目睹到雅伟神的大能让这殿(耶稣)复活了,而且就站在了他眼前,所以他呼叫出“我的主、我的神”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多马透过这个深刻经历,认识到雅伟是借着耶稣成了他的主、他的神,为什么三位一体论者一定要假设多马这句话不是对雅伟说的呢?
还有一样事似乎也是那些受了三位一体论灌输的人无法明白的,即“主神”是对雅伟的称呼,整个旧约已经显露无遗。无需提说希伯来圣经,单看一看 ESV 英文译本圣经,“LORD God”或者“Lord GOD”(“主神”,大写字母就代表了“雅伟”)出现了 383次(仅以西结书就出现了 210 次)!但更常见的是“Lord”(主)和“God”(神)分开,却又透过一个连接词(如“and”)并用。多马的这句呼叫就是这样用的:“My Lord and my God”(“我的主,我的神”)。除了“Lord God”连用之外,再加上“Lord”、“God分开来用的例子,那么总计是 2312 次(根据 ESV 来计算),仅申命记就有 281 节经文含有这两个称号(总数是 487 次),诗篇有110 节经文含有这两个称号(总数是 133 次)。
综上所述,多马的这句呼叫其实是直接出自希伯来圣经,是一个自小在旧约背景下长大的人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话。而且“主”、“神”也绝对是雅伟的称号,特别是两个字连用的时候。可见将“主”和“神”应用在耶稣身上并不能证明耶稣是神(三位一体论者做出这种假设是因为无知),只能证明耶稣是雅伟,但这也不是他们想要证明的,因为这就将他们的“父神”、“子神”混为一谈了。
简而言之,约翰福音 20  28 节根本不支持三位一体论,它所表达出的意思是,多马终于透过基督看见了雅伟的真实,雅伟就住在基督里。他看见了“雅伟的荣耀,我们神的华美”(赛 35:2)。多马这句话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诗篇的话:“我的神、我的主啊,求你奋兴醒起,判清我的事,伸明我的冤”(诗 35:23)。
看过了圣经证据,我们还要坚持说这句话是在指耶稣吗?抑或是多马看见耶稣显现,觉得太神奇了,不禁向神说出了这句话?即便今天,世人在表达震惊的时候也经常会呼叫“我的神”(myGod)。每每听见非信徒喊出这句话,我们就反感;可是难道信徒在某种环境下,特别是“惊喜”(借用 C. S. Lewis 的话)的时刻,
就不可能喊出这句话吗?


 21:17 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
“(耶稣)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一些三位一体论者用“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这句话,证明耶稣是无所不知的。可以说,这就是三位一体论小题大做的例子(将相对的当做绝对的)。因为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在说:主啊,你向来都是了解我的,你知道我爱你。将了解彼得变成了无所不知,这就是典型的三位一体论者的论证方式。这种说法也跟耶稣自己的话背道而驰,耶稣承认,有些重要事情他并不知道,比如这个世代终结、人子再来的日子,惟独父知道。父才是绝对知道一切的。
马太福音 24  36-37 节:“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即他的再来是意想不到的, 38-39 节)。”
以利沙就有这种美誉,知道亚兰王对付以色列的一切计谋。结果以色列总能事先得到先知的警告,防范亚兰进攻。亚兰王不明白为什么每次都偷袭不成以色列,便怀疑是否他的哪个臣仆向以色列王通风报信。于是有人将真正的“罪魁祸首”告诉了亚兰王:“无人帮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将王在卧房所说的话,告诉以色列王了。”(王下 6:12
一个完全顺服神的人,一个忠心的人,神就可以透过他行出非常奇妙的事,圣经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毫无疑问,神让耶稣知道了一切他必须知道的事情,好成就人类与神和好的事工,所以耶稣得到的启示远比以利沙的大得多了。耶稣是惟一的完全人,绝对独一无二,神借着他才能完成这项无可比拟的“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 5:19)的工作,“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
了和平”(西 1:20)。


使徒行传关于基督的重要教导
使徒们在五旬节圣灵降下后的讲道,都是圣灵充满而讲的,这些讲道能够帮助我们明白基督这个人物。然而使徒行传里的讲道找不到一丝基督是神的证据,反而基督的人性却清晰可见。既然最早期的、使徒受圣灵充满所传讲的道根本没有提及耶稣是神,甚至整本使徒行传都找不到这种话,所以也就无需就三位一体论而特别探讨这本书了。
不过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值得深思:五旬节那一刻,教会被天上的能力充满了,借着这种能力,福音才传遍了世界。现在教会里已经见不到这种能力,原因显而易见,当今教会传讲的是另一
套神学,另一套基督论,跟使徒行传所传讲的截然不同。


罗马书 9:5

希腊文经文并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如何理解原文就在乎译者如何断定标点,英文 NIV 的翻译就是其中一种可能的意思:Theirsare the patriarchs, and from them is traced the human ancestry of Christ, who is God over all, forever praised! (斜体部分也可以译为 Christ, who is over all. God be forever praised! 或② Christ. God who is over all be forever praised!) Amen.”(“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神。阿们!”另外两种译法:①“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基督在万有之上。神是永远可称颂的。阿们!”②“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神在万有之上,是永远可称颂的。阿们!”)

①和②这两种主要的译法本质上并无差别,因为都是在赞美神,并非基督。NIV 是三位一体论者翻译的,结果将自己偏爱的翻译放在了经文中。其它三位一体论者的翻译版本也都跟从了这种翻译,惟独 RSV 是个例外:“to them belong the patriarchs, and of their race, according to the flesh, is the Christ. God who is over all be blessed for ever. Amen”(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神在万有之上,是永远可称颂的。阿们!)。

RSV 的翻译(以及 NIV 的①、②)是完全正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① 保罗在几处地方明确表明了自己的一神论立场,哥林多前 8  6 节说得明明白白:“然而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稣基督,万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们也是藉着他有的。”正因如此,保罗绝不会称耶稣为“神”,保罗书信总是称耶稣为“主”。以下是保罗一神论立场的其它例证:
提摩太前书 1  17 :“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monos)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提摩太前书 6 :“15 到了日期,那可称颂、独(mono)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16 就是那独一(mono)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
② 哥林多后书 11  31 节也说了一句跟罗马书 9  5 节一模一样的赞美话——“永远可称颂的”,而希腊原文指的是雅伟神:“那永远可称颂之主耶稣的父神”。可见罗马书 9  5 节这句话并不是在说耶稣,耶稣是称颂的原因,并非称颂的对象。方便比较起见,以下将两句话的原文并列了出来:

 9:5ho ōnepi tantōn theoseulogētos eis tous aiōnas

林后 11:31ho ōn eulogētos eis tous aiōnas

除了括号(为方便比较加上的)内的字以外,两处经文中“永远可称颂的”这句话完全一模一样。在哥林多后书 11  31 节,根据希腊文句子的结构,“主耶稣的父神”是放在了这句话之前(中文圣经是放在了这句话之后);而在罗马书 9  5 节,这句话是放在了“万有之上……的神”中间。但既然保罗在哥林多后书 11 31 节特别是用“永远可称颂的”这句话来指“主耶稣的父神”,所以没有理由假设保罗在罗马书 9  5 节称耶稣为“万有之上……的神”。毫无疑问,除了雅伟,犹太人包括保罗绝不会称其他人为“万有之上……的神”。

③ 再查考一下罗马书,结论更是无可置辩:a.“永远可称颂的”(eulogētos eis tous aiōnas)这句话也应用到了创造主雅伟神身上:“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 1:25)。 b. 结尾的“阿们”特别是赞美雅伟神的标志,在罗马书出现了五次。除了罗马书 1  25 节及 9  5 节,还有以下几节经文:
罗马书 11  36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雅伟神,参看 33节及以下),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罗马书 15  33 :“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meta所有格:一起,做伴,在其中;在旁,在内;在旁边,摘自 UBS词典)。阿们!”
罗马书 16  27 :“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
在所有这些罗马书经文中,雅伟神是称颂的对象,所以没有
理由假设罗马书 9  5 节是一个例外。


希伯来书
众所周知,以色列人也是“希伯来人”或者“犹太人”,所以希伯来书就是写给犹太人的书信,而且是犹太人写给犹太人的。三位一体论者似乎无法掌握住这一点:犹太人特别是一世纪的犹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一神论者,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会相信三位一体论,因为这跟圣经的一神论相抵触。因此,要想从希伯来书抽取证明三位一体论的经文,实在是白费功夫。我曾经也做过这种尝试,所以深有体会。除非你出于无知,将经文解释错了;或者用另一套解经方法,就是三位一体论者惯用的方法,以自己的教义来解读经文,那么你才能找到所谓的证明经文。
希伯来书 1 章是三位一体论者尝试收集证明经文的一章,这一章引用了很多旧约有关弥赛亚的经文,犹太信徒用这些旧约经文来说服自己的同胞相信耶稣是弥赛亚。这些旧约经文当然是犹太人耳熟能详的,因而是探讨耶稣弥赛亚身份的有效方法。所以希伯来书显然跟约翰福音的目标是一样的,即让犹太人(及其他人)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 20:31)。希伯来书一开始就已经提到了“儿子”(1:2);此外,希伯来书和约翰福音在其它一些重要题目上也不谋而合,特别是说到基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 1:2936)。希伯来书的主题是,基督是永远有效的赎罪祭;与这个主题不可分割的另一个重要题目是,基督既是祭牲、又是大祭司!而约翰福音 17 章往往被称作大祭司的祷告。
希伯来书和约翰福音的另一个显著关联就是都强调相信或者信心。“相信”是约翰福音的关键字(pisteuō98 次,在约翰福音出现频次超过新约其它书卷);而“信心”是希伯来书的关键字pistis32 次),主要集中在 11 章,每一次都是指对雅伟的信心。毫无疑问,希伯来书和约翰福音不仅在这些主要的题目上不谋而合,而且也都一致地忠于一神论立场。
希伯来书的“子”或“儿子”是指弥赛亚,不消说的是,三位一体论者却想把它解释为“子神”,这在犹太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而且也绝对不是希伯来书乃至整本圣经所说的意思。但我们信奉三位一体的却以为,希伯来书书 1  8 节是证明耶稣是神的最好证据。我们毫不理会这节经文是引自诗篇 45  6 节,也不在意这句话在该诗篇上下文中是什么意思:

8 论到子却说:‘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9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来 1:8-9,诗 45:6-7

如果我们仔细读希伯来书 1  9 节,便会看见也是在谈论子:“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受膏”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意思,也是希腊文“基督”的意思,可见这段经文(以及所引用的诗 45)明显是跟弥赛亚有关的。诗篇 45 篇是一首讲论以色列王登基的诗歌,这位王是雅伟膏立的,作为雅伟的仆人、摄政王而行事。所以如果 8 节这句话“神啊,你的宝座”是指弥赛亚王,那么英文译本的“God”(神)字应该是小写形式“god”,按照耶稣在约翰福音 10  34-35 节(引自诗 82:167)的用法来理解:“god”指的是神的仆人和代表。旧约学者清楚明白,诗 45  6 节的“神”字只能在一神论的前提下加以理解,以下的不同英文译本就体现出了这种观点:

RSV:“Your divine throne endures for ever and ever. Your royal scepter is a scepter of equity”(你神圣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王权是公平的。)

NJB:“Your throne is from God, for ever and ever, the sceptre of your kingship a sceptre of justice”(你的宝座是来自神的,是永永远远的;你的王权是公正的。)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希伯来文及比较文学教授罗伯特·奥特(Robert Alter)将第一句话翻译为“Your throne of God is forevermore”(你的神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并且这样评论道:“有些版本将这句希伯来文理解为‘神啊,你的宝座’,但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因为整首诗篇是对王及其新娘说的,不可能来到中间部分就突然将主语变成了神。”(摘自《诗篇——翻译加上注解》,The Book of Psalms, a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Norton,2007,解释诗 45:7
希伯来书 1  10-12 节是引自七十士译本圣经的诗篇 102 25-27 节。诗篇 102  1 节说:“雅伟啊,求你听我的祷告,容我的呼求达到你面前。”整首诗是向雅伟献上的信心的祷告,而祷告中多次提到雅伟。由此可见,诗篇 102  25 节及希来伯书 1 10 节的“主”只能是指雅伟。希伯来书 1 章集中引用了很多弥赛亚的经文,为什么这篇诗篇也夹插在了当中呢?是为了强调 1 8 节“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这个应许吗?抑或是在承认雅伟与耶稣的关系非常独特,就好像约翰福音所说的,耶稣成了雅伟的道的化身?
根据希伯来书 1  2-3 节,可以肯定地说,希伯来书作者是从Memra(道)和 Shekinah(荣耀)的角度来明白耶稣的。3 节说“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犹太人也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既然这封信是写给犹太人的),即他是神的 Shekinah。紧接着就说他是神的形像:“是神本体的真像”(本书已经探讨过了基督是神的形像)。然后继续说,“常用他(神)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有趣的是,此处“命令”一词并不是约翰福音的 logos,而是 rhēma,为什么要选用不同的字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旧约希腊文译本以赛亚 55  11 节神的“话”就是 rhēma。我们在第 7 章(“道”的旧约根源)会详细探讨以赛亚书 55  10-11 节这段重要经文。旧约希腊文译本圣经是当时的希伯来信徒(包括其他讲希腊语的信徒)广为使用的圣经,所以用 rhēma 一字可能是为了提醒他们:希伯来书 1  3 节是跟以赛亚书 55  11 节有关的。
比之于新约其它书信,希伯来书更加着重强调基督是人。希伯来书 1  3 节说耶稣“洗净了人的罪”。希伯来书着重强调献祭的血,“血”是希伯来书的关键字,出现频次超过其它新约书卷,一共出现了 21 次(启示录出现了 19 次,但大部分是象征了神审判世界的结果)。“血肉之体”是圣经对人的常用称呼(来 2:14 16:17,林前 15:50,弗 6:12)。所以很明显,基督必须是人,才能“洗净了人的罪”,成就人类救恩。由此可见,希伯来书乃至整本新约从来没有说过耶稣必须是神,才能洗净了人的罪,才能“舍
命,作多人的赎价”(太 20:28,可 10:45)。


启示录里的一神论
约翰的启示录被视为“高等基督论”(high Christology)书卷,主要原因是,一些看来是属神的称号用在了基督身上。而且作为新约最后期的一本书,人便觉得应该包含了最为详尽的新约基督论。我们会仔细看一看启示录的主要特点。启示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耶稣的首要称号是“羔羊”(arnion)。“羔羊”在启示录出现了 29 次,其中一次(启 13:11)是指敌基督,说他外表也好像羔羊,也许可以称作“敌羔羊”。所以启示录提及了羔羊 28 4×7),这个数字恰恰符合了启示录中数字 7 的模式。可见“羔羊”是耶稣在启示录里的主要称呼,而启示录也解释了原因,因为羔羊被称为“被杀的”(启 13:8),他用自己的血救赎了圣徒(启1:5)。
犹太信徒都知道,献祭羔羊必须“毫无瑕疵”,才能在圣殿献上为祭。即是说,它必须是完全的,才能作为祭牲。一切都已经一清二楚:耶稣是人类完美无瑕的祭牲。换言之,启示录最关注的是:基督是完全人。羔羊是完全人的象征!
所以启示录并没有表明基督是神,最显著的证据是,“羔羊”从来没有单独受到敬拜、赞美,惟独跟神在一起时,才得到了尊崇,但也不过两、三次而已。在启示录 5  8 节(及以下),羔羊似乎成了众人崇拜的独一对象(尽管并未出现“敬拜”一词);但 13 节,神和羔羊一起受到了尊崇,而且这段经文的最后(即14 节,参看下一段)就用到了“敬拜”一词,众人显然是在敬拜神以及跟神在一起的羔羊。
“敬拜”(proskuneō)一词在启示录出现了 8 次,全都用在了神身上,从来没有单独用在羔羊身上,这一点非常重要;仅有一次可能是同时在指神和羔羊(5:14)。之所以强调“可能”,是鉴于启示录整卷书对“敬拜”一词的用法。比如想一想启示录 7 9-12 节的敬拜场面,无数会众敬拜、赞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以及“羔羊”(10 节)。可是让我大为惊讶的是,接下来的经文(11节)却说,天上所有最高的灵界活物都“在宝座前面伏于地敬拜神”(只字未提前一节提到的羔羊),惟独向神(“归与我们的神,直到永永远远”,12 节)献上了七句颂词。
奇怪的是,虽然启示录说羔羊坐在了神的宝座上,但更像是在行使神的统治权柄,是神的全权代表,正如新约其它地方所提及的(太 28:18,林前 15:25-28)。然而纵然如此,他也从来都不是受敬拜的对象。即便启示录 7  17 节看起来似乎是在敬拜他, 15 节说:“他们(圣徒)在神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侍奉(latreuō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而且 17 节也只是前一句话提到了羔羊,但整段话的结尾又回到了神身上。
另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是启示录 22  3 节:“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侍奉(latreuō)他。”“侍奉”(虔诚服侍,可以是“敬拜”的意思,比如罗 12:1)一词仅在启示录出现了 2 次,一次是上文看过的 7  15 节,另一次就 22  3 节,两节经文都说的是“侍奉他(单数形式)”。7  15节只提到了神,所以显然“他”是指神;但 22  3 节提到了神和羔羊,而且两个“他”字都是单数形式:“他(单数)的仆人都要侍奉他(单数)”。显而易见,这句话是在呼应 7  15 节,因而“他”一定也是指神。所以尽管羔羊蒙恩准,坐在了神的宝座上(启3:21),但神依然是惟一受敬拜的对象。启示录的这种描述就显明出,神绝对是中心。

在启示录 4 章这一整章里,主神全能者(8 节)是惟一受敬拜的对象。5 章是 4 章天上景观的延续,即是说,尊崇羔羊的前提是敬拜坐在宝座上的那一位(4:2 5:13),这两样事是不可分割的。

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启示录是以神为中心的;如果这还不够震撼(因为三位一体论强调以基督为中心),那么接下来的查考会更加让人震撼。比如说,看一看启示录 15  1 节(及以下)的敬拜场面,“主神,全能者……万世之王”再次是惟一的受敬拜对象。但更让我猛然一惊的是,这首敬拜诗歌是“羔羊的歌”,而且跟“摩西的歌”相提并论(3 节)。摩西的歌是在教导以色列民赞美、敬拜雅伟(出 15:1-18)。换言之,羔羊亲自教导圣徒要敬拜proskuneō,出现在 4 节)“主神,全能者” 

无独有偶,在启示录的最后,约翰从这位特殊的天使(奉差做他天上的向导)得到一切启示之后,情不自禁地“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脚前俯伏要拜他。他对我说:‘千万不可!……你要敬拜神”22:8-9)。一般天使这样说,当然不足为奇,可是 22  16 节说:
“我耶稣差遣我的使者为众教会将这些事向你们证明”。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这位天使并非一般天使,而是耶稣的天使,特别奉耶稣的差遣而来的。所以很明显,是耶稣的天使在指示约翰要惟独敬拜神。这一指示跟启示录整卷书中“敬拜”(proskuneō)一词的用法是一致的,“主神、全能者”永远是敬拜对象(4:107:1111:1614:715:419:41022:9)。现在就应该一清二楚了:
启示录由始至终都是在强调一神论,而且不要奇怪,约翰所有的
著作也都持同样立场


启示录 1 
启示录 1 章又是一段被用来证明耶稣的神性以及他从太初就存在了的经文。但启示录 1 章所描绘的耶稣是天上大祭司,根本证明不了他从太初就存在了,因为这个异象是在耶稣复活、升天一段日子后,才显明了出来。其实这幅图画跟但以理书 7  13 的异象极其相似,但以理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这句话跟启1:13  14:14 是一样的),也提到他“驾着天云而来”(启 1:7)。
詹姆斯·丹(James Dunn)建议说,启示录 1 章的一些词句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书上对天使异象的描述。比如但以理书 10 5-6 节描述如下:
5 举目观看,见有一人身穿细麻衣,腰束乌法精金带。6 身体如水苍玉,面貌如闪电,眼目如火把,手和脚如光明的铜,说话的声音如大众的声音。”
《解经者的评注》(The Expositor’s Commentary)一书点评道:5-6 节大概是圣经中对天使显现最详尽的描述,留意这句描述:‘眼目如火把’,再留意启示录 1  14 节说,基督向约翰显现时,‘眼目如同火焰’”。
但还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这本注释书并没有提及。比如但以理书 10  5 节“腰束乌法精金带”,启示录 1  13 节“胸间束着金带”;但以理书 10  6 节“脚如光明的铜”,启示录 1 15 节“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但以理书 10  6 节“说话的声音如大众的声音”,启示录 1  15 节“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解经者的评注》也提到说,“大众的声音”一句,原文可以指人群的声音、水(比如雨水)的声音,甚至车轮奔驰的声音。
启示录 1 章展现出的是,复活的基督满有属天的尊贵和荣耀,但这根本证明不了他是神。启示录 10 章也用了类似的话来描绘一位天使。我想再次引用《解经者的评注》(解释但以理书 10  4节及以下):“留意启示录 10  1 节写到了一位天使,他披着云彩,头上有虹,脸面像日头,两脚像火柱——这番描写跟但以理书的极其相似。”
说到启示录 10  1 节,其实还可以观察到的是,这位“从天降下”的“大力的天使”,他的“脸面像日头”,这恰恰是启示录1  16 节对复活的基督的描述:“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启示录 1 章跟但以理书 10 章在异象上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而且但以理和约翰见了异象后的反应也非常相似。但以理书 10 8-9 节说:“我见了这大异象便浑身无力,面貌失色……一听见就面伏在地沉睡了”;启示录 1  17 节说:“我一看见,就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两段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外,都有一只手按在了他们身上,按手者是向他们显现、说话的人。
综上所述,启示录 1 章无疑是在用描述天使的语言来描述基督,其中“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启 1:17)可能是神性称号,但这句话也许是在刻意指向旧约“主的使者”。无论如何,启示录“首先的、末后的”这一称号三次(启 1:172:822:13)用在了基督身上,却一次都没有用在神身上。
也许这是跟以赛亚书 41  4 节相关的:“我(雅伟)是首先的,也与末后的同在。”不同的英文译本有不同的翻译,可见有些意思还无法确定下来。但无论如何,以赛亚书 44  6 节和 48 12 节是平行的,两处经文所用的字眼非常相近。
每每要用一些相近的称号证明一个神学观点,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举个例子,耶稣称所有真门徒为“世上的光”(太 5:14),他也将这一称号用在了自己身上(约 8:129:5)。如果这个称号证明了耶稣是神,那么能不能说这也证明了我们是神呢?如果不能,则为什么每当有一个神性称号用在了基督身上,我们总假设这就证明他是神呢?就以“世上的光”为例,惟一正确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是“世上的光”,因为基督的灵住在我们里面,透过我们彰显出了基督的光。同样,基督的一些神性称号岂不也应该这样理解吗?基督之所以是“首先的、末后的”,恰恰因为住在他里面的父是“首先的、末后的”。三位一体论者根本无视这一基本真理,不但如此,他们还有意、无意地无视另一个事实:以赛亚书的三处经文(上文引用过的)都是在说雅伟是“首先的、末后的”。所以用以赛亚书证明启示录,结论就只能是耶稣是雅伟。但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三位一体论想要的结论,因为如此一来,三位一体的第一位格与第二位格就成了同一位,三位一体便土崩瓦解了。
况且以赛亚书“首先”、“末后”所蕴藏的一种含义,不可能应用在启示录的基督身上。比如以赛亚书 43  10-11 节说:“……在我以前没有真神(所以雅伟是‘首先的’),在我以后也必没有(所以雅伟是‘末后的’)。惟有我是雅伟,除我以外没有救主。”意思非常明显:既然他是首先的、末后的,可见惟有他才是神和救主。换言之,“首先”、“末后”是以赛亚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传讲坚定的一神论立场。
归结来说,启示录 1 章有可能是将基督描绘成了“主的使者”,是雅伟在显现。如果以上的解经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看见新约的基督与旧约主的使者的关系(尽管只有启示录 1 章才能看见这
一关联)。


启示录中的神和羔羊
我们可以看见,启示录将“荣耀归与父神”(腓 2:11)这句话启示得一清二楚。
三位一体论者大量引用启示录里的经文,他们以为可以从中挖掘出大量证据,证明三位一体的基督论。他们根本不理会上下文,不理会启示录的主题,断章取义。比如说,我们应该看得到,启示录至少 12 次称雅伟神为那“坐在宝座上的”。“宝座”是启示录的关键字,出现了 47 次(分布在 37 节经文中);它是能力、权柄、君权的象征。大部分经文都是指神的宝座,即代表了神的王权;少数也指向了其他得到了神授权的灵界活物。2  13 节甚至说到了“撒但座位”,撒但总想篡夺神的王权。
恰恰相反,耶稣总是寻求完全顺服他的父(参看启 1:6,“他父神”),“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 2:8),而这一真理在启示录是用“被杀的羔羊”这幅图画展现了出来。显然正因如此(参看 2:9-11),启示录的结尾才出现了一幅美妙动人的图画,神让羔羊同坐在自己的宝座上:“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启 22:1,参看3 节)。羔羊与神同坐,这是应验了耶稣在启示录 3  21 节所说的话:“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即是说,耶稣得以就坐的宝座,其实是父的宝座。启示录仅此两节经文出现了“神和羔羊的宝座”这句话。
前文已经提过,启示录 28 次(4×7)称耶稣为“羔羊”,可见“羔羊”是启示录的关键字。被杀的羔羊是勾勒出了基督透过死而复活成为赎罪祭的图画。耶稣忠心、胜利地完成父交托给他的使命后,就蒙恩准,坐在了神的宝座上(参看腓 2:9-11),正如一切得胜的,都会蒙恩准,坐在基督的宝座上一样(3:21)。在使徒行传 2  36 节,彼得传讲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这也是保罗称耶稣为“主耶稣基督”的原因。再次看见,是神立耶稣为主的,耶稣的主权和弥赛亚(基督)身份都是神赐给他的。我们向来信奉三位一体的人若不想再次偏离神的真理,就必须记住这一点。
事实证明,在启示录里,神我们的父才是敬拜的对象。启示 22  9 节特别强调甚至命令道:“要敬拜神”。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基督在透过他的天使说话(启 22:16)。
启示录中出现神的“宝座”的经文,很多都是在说神统管全宇宙。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耶稣教导的重心:“神的国”。“神的国”一词在路加福音耶稣的教导中出现了 31 次;与之相对应的“天国”(“天”是“神”的转喻词)一词,在马太福音也出现了 31 次。可见神的王权是耶稣教导中最重要的元素,也可见雅伟神是耶稣教导的中心。我们有没有想过,将耶稣高抬到与雅伟神完全同等的地步,这就是在跟耶稣的教导背道而驰?如果我们背弃他的教
导,到了那一天会有什么结果呢?


启示录中的是雅伟
启示录一开始已经说得一清二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启 1:4-5。还有 8 节:“主神说:‘我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解经家们也观察到了,这句话就相等于出埃及记 3  14 节:“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这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圣经对神的一些描述,比如“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 90:2);“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 102:26-27);“我雅伟是不改变的”(玛 3:6)。
启示录 1  4 节、 8 节对神的这番描述也出现在了 4  8 节里,而且更加气势磅礴:“他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三个圣字不禁让人想起了以赛亚书 6 章。“主神”(The Lord God)是旧约雅伟的常见称号。
在新约,“全能者”(pantokratōr)是启示录对雅伟的独特称呼,出现了 9 次(1:84:811:1715:316:716:1419:619:1521:22;还有林后 6:18,那里是在引用旧约经文)。Pantokratōr(“全能者、大能者、无所不能者〔惟独指神〕”,摘自 BDAG 希腊文英文词典)是希腊文旧约(包括次经〔Apocrypha〕)的常见字,出现了 181 次,是用来翻译雅伟的两个称号:“The Lord of Hosts”(万军之主)及 El-Shaddai(全能的神)。它在短短的撒迦利亚书竟然出现了 55 次,通常是在翻译希伯来文“Yahweh Sabaoth”(万军之雅伟)。“万军之雅伟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雅伟说的”(亚 1:3)。
Shaddai”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了 48 次,其中 31 次在约伯记:“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Shaddai整本约伯记中,“全能者”原文都是这个字)的管教”(伯 5:17)。而首次出现是创世记 17  1 节:“雅伟向他(亚伯拉罕)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神(El-Shaddai),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还有创世记 28  3 节:“愿全能的神(El-Shaddai)赐福给你,使你生养众多,成为多族。”看了这些例子,我们不禁惊叹:至高无上、大有能力的“全能者”竟然跟人如此亲近。这就是雅伟显著的性情,整本圣经显露无遗。从启示录可见,全能者亲身介入了世上发生的一切事,他会竭尽全力成就他对人类的旨意。
前文已经提过,“宝座”是启示录的关键字。神坐在宝座上统管世界及宇宙,这一概念在旧约经常出现,特别是诗篇:“雅伟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诗 103:19)。“雅伟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哀 5:19)。在马太福音 5  34-35节,耶稣说天是“神的座位”,地是“他的脚凳”。
而特别跟启示录相关的是以赛亚的异象,以赛亚看见神坐在宝座上:“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赛 6:1)。尤其是 3 节:“彼此(撒拉弗)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雅伟,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三次“圣哉”跟启示录 4  8 节遥相对应:“他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以西结书所称的“战车的异象”,其中的“宝座”(结 1:26)也是雅伟的宝座:“下雨的日子,云中虹的形状怎样,周围光辉的形状
也是怎样。这就是雅伟荣耀的形像。”(结 1:28


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 (出 7:1
——神所委派实行他旨意的全权代表
启示录浓厚的属天氛围,难免使羔羊耶稣显得如同神一般。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觉得很容易从启示录找到证据,证明三位一体论的教义:耶稣是神。我们只不过是在假设那些用在耶稣身上的称号都是神的称号,比如“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启1:17);但认真查考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使神将他的称号(比如“主”)赐给耶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应该受到雅伟神般的敬拜?我们以为答案是肯定的,但启示录所给的答案却跟我们的观念大相径庭。
显然,我们没能洞见到圣经有关耶稣的启示,结果将整件事都理解错了。在像神这件事情上,摩西的情况跟耶稣极其相似,神说:“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或:就如神一样)”(出 7:1)。神将自己的地位、权柄赐给了摩西,结果法老跟摩西打交道就是在跟神打交道。对于寄居在埃及的以色列民来说,法老就是世界的王。摩西并非以神的仆人或者神的先知的身份(这些人都是奉神的名行事的)去见法老;在法老面前,摩西是神。同样,摩西在亚伦(即祭司)面前也是神,出埃及记 4  16 节说:“他要替你对百姓说话;你要以他当作口,他要以你当作神。”可见在圣经中,将神性地位赐给人根本不是什么新观念。事实上,在约翰福 10  34-35 节,耶稣就引用诗篇 82  6 节肯定了这一点。
我们已经思考过了诗篇 45 篇(以色列王的“婚礼歌”),其中称王(1 节)为“神”(6 节)。但接下来的一节就清楚表明,这位“神”并非那位至高的神,因为“至高的神”(诗 78:3556 等)是“你的神”(诗 45:7),他赐给了这位“神”一席之地,“胜过膏你的同伴”(诗 45:7)。称雅伟为“至高的”(Elyôn),这在旧约一共出现了 53 次,其中诗篇 22 次。以色列民根本不会想到敬拜地上以色列君王;即便以色列最伟大的人物摩西,以色列民也不会想到要敬拜他。这是因为说到底,惟独雅伟才是真正的以色列王,是至高者,是惟一受敬拜的对象。比如说,看看这些庄严的宣告:“雅伟以色列的君、以色列的救赎主万军之雅伟如此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赛 44:6);“雅伟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雅伟在你中间”(番 3:15)。也许这一切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的一神论,按照圣经的一神论,一个人无论被神提升到什么地步——就如耶稣被神升为至高,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也绝不能代替雅伟,成为敬拜的对象。
由这些例子可见,超越的神是透过他所拣选的圣洁器皿,亲自实施他的拯救工作。耶稣是他特别拣选的(“所拣选的”,路 9:35参看路 23:35)。从新约可见,神凡事都是在基督里并且透过基督而行的,所以保罗书信经常出现“在基督里”,“因着、借着、靠着基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而我们却忘了,基督是神所拣选的器皿,好执行神(不是耶稣自己)的永恒旨意。
另一个例子是那位奇妙的天使(也是犹太文献经常探讨的课题),神委派他引导以色列民经过旷野,一路上保驾护卫。奇妙的是,这位天使持有神的名字,“他是奉我名来的”(原文是“我的名在他里面”)(出 23:21)。22 节也表明,听从他就是听从神,因为是神在他里面并且透过他说话、行事。对以色列民来说,这位天使就相当于神,因为他持有神的名。尽管如此,他们也绝不会敬拜这位天使,而是惟独“侍奉雅伟你们的神”(25 节)。
问题是我们深受三位一体论熏染,所以接受基督是神的这种
二神论、三神论,要比接受一神论容易多了。我们的思想已经被三位一体式的多神论束缚住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思考。就好像一些人在狱中度过了大半生,一旦获释,就不知所措了,结果又选择重返监狱,因为这是他们知道的惟一去处。
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显然我们惟有靠神丰富的恩典、能力,爱他的真理,付上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因为引向生命的路是狭
窄、艰难的。


以教会现状来看,我们能够做什么呢?
纵观教会的现状,我们该怎样做,才不至于落入错谬中呢?
靠神的恩典,我们身为耶稣的门徒,可以效法他,一心委身于他的父。整本新约明确见证了这一事实:耶稣是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太 22:37,可 12:30,路 10:27)爱他的父。他教导我们去行的,他已经率先身体力行了。一旦我们也这样爱神我们的父,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心跟基督完全联合在了一起,因为这就是他传讲并且实践的教导。而且爱父应该不困难,别忘了是他先爱我们的(约一 4:19),甚至爱到一个地步,“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 8:32,参看约 3:16)。“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约一 3:1)!“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约一 4:16)。
至于祷告,我们可以效法耶稣,呼叫神我们的父为“阿爸,父”(可 14:36),因为神的灵也是这样引导我们祷告的(罗 8:14-15)。加拉太书 4  6 节说:“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krazō,一个语气强烈的字眼):‘阿爸,父!’”这番话清楚表明,如果基督的灵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会由衷呼叫“阿爸,父!”还需要注意的是,这节经文说,差遣灵进入我们心 的并不是子,而是我们的父神亲自差遣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思想天上的事,比如思想启示录 4 章、 5 章所描写的天上景观,观察天上会众如何敬拜“坐在宝座上的 那一位”(即雅伟神,父,这种描述以及类似的描述在启示录出现  12 次)。“宝座”是启示录的关键字,出现了 47 次(其中 4  14 次,5  5 次)。前文已经提过,羔羊蒙恩准,坐在了神我们父 的宝座上,正如一切得胜的都将蒙恩准,在基督的宝座上与他同 坐一样(启 3:21)。在启示录 5 章,当羔羊从神手里拿了书卷后, 便跟神一起受到了赞美、尊崇。通过直观想象这些奇妙的敬拜场 面,揣摩这些颂词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学习天上的敬拜模式,因 为这一切记载下来岂不是为了指引我们吗?保罗鼓励我们要思念 上面的事(西 3:2),而启示录 4 章、5 章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深入 地思念上面的事。 
也许正是这些天上敬拜的异象赋予了保罗灵感,他才充满激 情地写出了这句美妙的颂词:“但愿尊贵、荣耀归与那不能朽坏、 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前 1:17)。我们可能不明白,保罗正写信之际,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 一句颂词呢?会不会跟前一节所说的得永生有关呢?我们想到永 生的时候,内心会不会也涌出对神的赞美之情?也不要忽略的是, 在这句颂词中间,保罗强烈地表达出了一神论立场:“独一(monos 
的神(theos)”。


① 中文和合本圣经及其它一些英文译本圣经将启 13:8 翻译为“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这样一来,意思就成了信徒的名字早在他们出世之前就已经写在了生命册里。这就跟以弗所书 章 节的意思相近了。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译者是在希腊原文“被杀的”一词后面加入了一个逗号,但这种理解是毫无根据的。
② 启示录 13 章 节能够证明羔羊从太初就存在了吗?如果能够,那么我们也可以用以弗所书 章 节(或者和合本对启 13:8 的翻译)来证明我们从太初也已经存在了。


③ 根据英文版维基百科“细胞(生物学)”栏目提供的资料,人体约有 100兆细胞。

④ 根据英文版维基百科“世界人口”栏目提供的资料,2007 年初的世界人口是 66 亿。

⑤ 详见附注 5,“约翰福音 12 章 41 节的几个解经要点”。


另一方面,这些说到“看见神”的经文,也可以视作道(就好像智慧,太 11:19,路 7:35,参看路 11:49)透过基督说话的例子。

或“从永远到永远,你是神!”( from forever to forever You are God” ),摘自《诗篇》(The Book of PsalmsNorton 2007),罗伯特·奥特(Robert Alter翻译的诗 90:2
前一节经文也可以看见时间这个因素:“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 17:4)。
⑨ 关于启示录 22 章 节:我们已经看见,启示录“敬拜”一词惟独用在了神身上,但奇怪的是,约翰说“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脚前俯伏要拜他”(启 22:8)。
这尤其有悖于歌罗西书 章 18-19 节说的不可敬拜天使,而且也跟启示录的一神论立场完全不协调。似乎惟有根据前面的一句话来理解:“主就是众先知被感之灵的神,差遣他的使者,将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仆人”(启 22:6)。
似乎约翰以为,这番话就表明站在他眼前的天使是“雅伟的使者”。旧约经常提及“雅伟的使者”,其实是雅伟亲自显现。约翰只是在 节之后才获知,这位天使是耶稣差派来的(启 22:16)。可见这位天使当然是神的天使,但并非旧约众所周知的“雅伟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