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认识《圣经》所启示的独一真神(YHWH)雅伟!
img

第五章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伟【整章】

作者:张熙和牧师
第五章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伟


雅伟(YHWH)这个名字在旧约出现了 6828 次。此外,Yah”出现了 49 次,比如出埃及记 15 章 节,诗篇 68 篇 节。诗篇里有很多“Halleluiah”或 Hallelu-Yah(哈利路亚,即“赞美雅伟”)这类词语。要是再算上后缀词-iah(等于 Jah 或 Yah),比如 Isaiah (以赛亚)、 Jeremiah (耶利米)等名字;还有前缀词 Je- Jeho-,比如 Jehu(耶户)、Jehoshaphat(约沙法,意思是“雅伟审判”),那么出现次数就会增加。总之全部加起来,雅伟在旧约一共出现了大概 7000 次。
“神”字,Elohim,出现了 2600 次,不过相当一大部分是指外邦神,扣除了这一部分,“神”字的出现次数也不过是“雅伟”出现次数的三分之一。显然“雅伟”这个名字在旧约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雅伟神”这个合并词在 817节经文中出现过,出现总数是 891 次。
从以上数字清晰可见,雅伟是旧约最突出的名字,而且根本没有另一位与雅伟同等,雅伟里面也根本没有多位格。


三位一体论者如何对待雅伟?
最不可思议的是,尽管雅伟的名字在希伯来圣经出现了那么多次,却没有出现在主要的英文译本圣经里,即是说,神的名已经被删除了!(新耶路撒冷译本是个例外。)这对三位一体论者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避而不谈这个关键问题:三位一体论如何跟雅伟相协调?事实是,三位一体论根本无法作答。旧约各卷书都一致启示说,雅伟是独一的真神,除他以外再没有神,这跟三位一体论的说法格格不入。硬把雅伟说成是三位一体的“父”,除他以外还有两位与他同等,这无非是一种诡辩罢了。但凡读过旧约的都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是雅伟所恨恶的,可是三位一体教义却让我们瞎了眼,竟然视而不见或者置之不理。
一体,不可二者得兼。要么神是一位,要么神是三位。三位一体论想要脚踏两只船,既要一神论、又要三位一体论,于是就将“神”降成了“神性本质”,其中有三个位格共享这“神性本质”。脚踏两只船,后果不言而喻。同样,那些自以为可以在两个不相容的世界(一神论对比三位一体的多神论)都吃得开的,其属灵后果也可想而知。根据圣经,那些以为可以不表态的人实在太愚蠢了,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正因如此,以利亚在迦密山上要以色列民做出明确的选择:“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雅伟是神,就当顺从雅伟;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王上 18:21)。但远在迦密山这件大事件之前,约书亚早已呼吁以色列人要面对这种选择了:“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书 24:15)。约书亚当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雅伟。”愿神赐给我们勇气,好让我们今天也能够做出同样的选择。


雅伟这个名字
新约时代的犹太人(当然也包括了犹太教会的信徒)大多都熟悉希伯来圣经,因为会堂里经常颂读(路 4:16 及以下)。但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在希腊社会长大,受希腊文化教育)往往不太精通希伯来文,必须依赖七十士译本(LXX)。而七十士译本将YHWHYahweh)翻译成了 kurios(“主”),这是因为以色列民遭遇了流放后,从此便不敢提神的名字,惟恐“妄称神的名”(出 20:7)。英文译本圣经(新耶路撒冷译本除外)都跟从了七十士译本的做法,将 YHWH 翻译成了“LORD”(主),所不同的是,英文采取了大写形式(但读的时候并无差别)。《旧约神学词库》(TWOT这样介绍道:“只是在新约时代之前,神的名字(雅伟)才被这个不太亲切的称号 adonai(“主”,希腊文是 kurios)所取代。”
TWOT 对“雅伟”一词的观察也颇有启发性:“圣经称这四个字母(YHWH)为‘可荣可畏的名’(申 28:58),或者干脆称为‘名’(利 24:11),但这个名字意味着神非常靠近以及他关爱人,也启示出了他的救赎之约创世记 章至 章 节称呼神为 elohim恰当地表达出了创造天地的神是超越的;而创世记 章 4-25 节称呼神为雅伟,因为在伊甸园的启示中,这位神是与人亲近的(摘自 TWOTyāh〕,雅伟,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
犹太人害怕称呼神的尊名,久而久之,神的名字如何读,竟然无人知晓了,或者至少不太肯定。现在大多数犹太人和基督徒都不知道神的名字,对他们来说,神成了无名氏!但圣经说,“求告主名(即雅伟的名)的,就必得救”(珥 2:32,徒 2:21,罗 10:13)。难道我们不应该问——他们不知道神的名,如何求告神的名呢?这节经文说的并不是“求告神”,而是求告“他的名”。“雅伟的名”shem YHWH)在希伯来圣经出现了 97 次。如果求告他的名关系到了救恩,那么平时只字不提他的名,这就太愚不可及了。是谁首先提倡不可称呼神的名的呢?谁有权力禁止使用神的名字呢?最早颁发的不可使用雅伟“可荣可畏的名”(申 28:58)的禁令,似乎已经无迹可寻。这个漫长的演变历史仿佛谣传一样,已经找不到最初的造谣者,而且虽然是假话,却人人都信以为真了!
但传播这个“谣言”(确切说是谎言,因为毫无神的话的凭证,反而与神的话背道而驰),就会带来严重的属灵后果,特别是对教会而言。因为现在独一真神的名字被剥夺了!犹太人至少还称他为“Adonai”(主),但基督徒主要是称呼耶稣基督为“主”,雅伟实际上没有了具体名号!有些基督徒可能称他为“父”,当然是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而言,“父”是三位中的一位,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但“父”的称呼未必专指一位,有些基督徒也称耶稣为“父”,根据是他们对以赛亚书 章 节“永在的父”的解释。所以雅伟在教会里根本没有了名字或者具体称号!多么可怕的光景!可是好像没有人觉察到教会的属灵情况多么糟糕,这似乎表明教会已经落入了属灵上麻木、瞎眼甚至瘫痪的地步。我们不禁思忖:属于雅伟,关心他的名字和荣耀的人在哪里?
基督徒可以高唱“耶稣圣名何等甜美”;而雅伟荣美的名字遭到遗忘,他们却心安理得。这跟英文译本圣经删掉了神的名字一样,又是一件咄咄怪事。英文译本圣经(新耶路撒冷译本除外)偏偏要跟从七十士译本的做法,可是他们翻译的并非七十士译本,而是希伯来圣经!况且我也没发觉到基督徒有遵守犹太人这一禁忌(不能称呼神的名)的做法。七十士译本是旧约的希腊文译本,是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亚历山大城(埃及)翻译的,为的是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因为他们不再精通希伯来文;当然也有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将他们的圣经介绍给外邦世界。这些译者必须遵守犹太人遭流放后的禁忌,不可说出“雅伟”的名字,于是就用“Adonai”(主)取而代之。基督徒译者有什么理由跟从这一禁忌呢?是不是因为恰好迎合了三位一体论呢?
至于耶稣这个“美丽的”名字,其实是雅伟让这个名字变得美丽的,因为“耶稣”的希伯来文意思是“雅伟拯救”,或者“雅伟是救恩”,或者就是“救恩”,而这救恩是雅伟预备的。所以求告耶稣的名,就是在间接求告雅伟的名。但基督徒向耶稣祷告时并没有想到雅伟,因而也不算是求告雅伟的名。不过基督徒向耶稣祷告时的确以为是在向神祷告,但这位神是三位一体论的“子神”。既然耶稣是他们的神,还需要雅伟吗?
至于“耶和华”(Jehovah)一词,BDB 旧约希伯来文英文词典解释了该词在西方教会的由来:“耶和华的发音是 1520 年才出现的,推广人是 Galatinus,但 Le MercierJ. Drusius 和 L. Capellus都表示反对,因为这种发音在语法、历史上都不合情理。”但 Darby译本不管这些争议,于十九世纪末用“耶和华”代替了“雅伟”;中文和合本圣经也采取了这种做法。


这个名字的发音
(注:以下一小段内容对某些读者来说学术性比较强,之所以加入进来,是为了讲解完整的缘故,也是为了方便那些想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却又无法找到参考资料的人。)

“雅伟”的发音似乎有充分的理据,因为第一部分“Yah在诗歌中经常出现(诗篇 38 次,出埃及记 次,以赛亚书 次,旧约一共 42 次)。我们都很熟悉“哈利路亚”一词,其中“亚”就是希伯来字“Yah”。此外,圣经中的很多名字都有这个“Yah字,比如以赛亚、撒迦利亚等等;还有约书亚的缩写形式(“约书亚”的希伯来文是 Yeshuah,就是新约“耶稣”的名字)。
BDB 希 伯 来 文 英文 词典 说:“〔 Iabe 〕是 狄 奥多 勒Theodoret)和埃比法纽斯(Epiphanius)时代的读音”。同样,《旧约神学词库》(TWOT)也说:“公元四世纪的狄奥多勒说撒玛利亚人读作‘iabe’,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公元三世纪初〕读作‘iaoue’”。似乎这些教会领导手上有些早期参考资料(如狄奥多勒知道撒玛利亚人如何发音)。
Iabe的发音是“Yaveh”,跟“Yahweh”的发音一致,因为希伯来字母“”(YHWH 的“W”)跟英文字母“V”的发音一样(德文字母“W”也跟英文字母“V”发音一样),古希腊通用语“”的发音很可能跟英文字母“V”一样(正如现代希腊语一样)

雅伟的意思
一般公认的看法是,出埃及记 章 14 节道出了“雅伟”这个名字的意思:“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我是”一词,希伯来文是未完成时态,所以英文译本 NIV在翻译这句话时(NIV 译为“I AM WHO I AM”,中文圣经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翻译:“I will be what I will be(我是万世永有的)”(页边注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翻译,路德〔1545德国圣经〕也是这样翻译的:“Ich werde sein, der ich sein werde”)。这也是《希伯来文亚兰文旧约词典》(Koehler and Baumgartner 著)提供的翻译:I shall be who I shall prove to be(我是那位自我证明为永有的),出 3:14”。
我们在上一个段落看过了《旧约神学词库》(TWOT)的一个重要观察,即“雅伟”这个名字暗示了他的内蕴性(immanence),他跟人很近:“圣经称这四个字母(YHWH)为‘可荣可畏的名’(申 28:58),或者干脆称为‘名’(利 24:11),但这个名字意味着神非常靠近以及他关爱人,也启示出了他的救赎之约。”(摘自TWOTyāh〕,雅伟,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
在解释出埃及记 章 14 节的时候,TWOT 总结说,“雅伟”这个名字表达出了他与他的子民“忠实的同在”:“就在前几节,神刚刚应许摩西说:‘我必与你同在’(出 3:12)。所以 14 节这句话似乎在强调:‘我的亲临就是我(I am present is what I am)。’其实他的约最根本的应许是,‘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出 6:7,对比何 1:9)。可见‘雅伟’、‘忠实的同在’,是神守约的性情或名字(出 6:2、 4,申 7:9,赛 26:4)。” ② (摘自 TWOTyāh〕,雅伟)
罗伯特·奥特(Robert Alter)教授在注释出埃及记 章 14 的时候,给出了以下颇有启发的意见:’Ehyeh-’Asher-’Ehyeh(大部分英文译本翻译为“I AM WHO I AM”)。神的回答让摩西始料不及——不仅是神的名字,而且还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本体论的神圣奥秘。很多学者要么从神学角度默想这个名,要么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名。以下探讨是以后者为出发点的,但也为前者提供了根据。‘I-Will-Be-Who-I-Will-Be’似乎是最合理的希伯来文句法结构,当然中间的 ’asher Who)很可能是指‘what’,而不是‘who’,所以另外一种常见翻译也不无可能:‘I-Am-That-I-Am’。(之所以选择了‘Will’,而不是‘shall’,因为原文不只是一种宣告,更带有强调、确凿的语气。)圣经希伯来文的时态跟现代英语的时态不一致,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I Am He Who Endures’(我是那位永远长存的)。圣经学者都一致认为,神在 15 节所使用的名字‘YHWH’,原本发音应该是‘Yahweh’。”(摘自 R. Alter,《摩西五经》〔The Five Books of Moses〕,Norton2004,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
奥特观察到了重要的一点:雅伟启示给摩西的“不仅是神的名字,而且还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本体论的神圣奥秘(ontological divine mystery  ”。 即 是 说 , 这 个 名 字 显 明 了 神 的 本 质 。I-Will-Be-Who-I-Will-Be”(我是万世永有的),它表明神是永恒的,“I Am He Who Endures”(我是那位永远长存的)也表达出了这个意思。这就意味着完全掌管着将来,也意味着无所不能。但奥特也指出,这个希伯来字“’asher 很可能是指‘what’(什么),而不是‘who’(谁)”。“What”就明显指向了这个神性名字的本体论元素。但出埃及记 3  14 节似乎并没有明确启示神的性情是“什么”(what),出埃及记后面的记载才淋漓尽致地启示了出来。
在出埃及记 3 章,当雅伟第一次向摩西显现时,摩西吓得不知所措,除了听见神的名字,几乎接受不了更多的启示。在出埃及记 34 章,摩西才准备好了并且渴望得到神以及神的性情更全面的启示。“雅伟在他面前宣告说:‘雅伟,雅伟,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 34:6)。这里启示出了雅伟性情的五个基本要素,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他。更让人欣慰的是,雅伟性情的这五个要素,其坚实基础是毫不妥协的公平、正义,他会追讨罪恶,甚至灭绝罪恶(出 34:7)。这位神创造了万物,亲自成就自己向万物的永恒旨意,能够认识这位神的性情,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勇气。
出埃及记 34  6 节这句启示,绝对是明白圣经一神论的关键,因为希伯来圣经将这句话至少重申了 9 。雅伟的慈爱是旧约经常提及的话题,耶利米书就有这样一句动人的话:“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 31:3
雅伟的慈爱在整本新约都看得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他在基督里的救赎大爱,这种大爱记载在了约翰福音 3  16 节,流传千古。神的爱强而有力地借着基督——神看得见的形像——彰显在了十字架上,他是那位“爱我,为我舍己的”(加 2:20)。


希腊文旧约的出埃及记 3:14
看一看那些读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这是讲希腊语的早期教会所使用的圣经)的人会如何理解“雅伟”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启发。出埃及记 3  14 节第一部分说,“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egō eimi ho ōn)。’”神这句话最重要的并非第一个“我是(egō eimi)”,而是第二个“我是”(中文圣经将第二个“我是”翻译为“自有永有的”),希腊文翻译成了不同的字“ho ōn”(“he who is”),结果这句话就成了“我 ho ōn”(意思是‘the One who isorthe existent One’,即‘那自有的’)。再仔细看一看出埃及记 3  14 节的第二部分:“你(摩西)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ho ōn)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可见希腊文圣经对雅伟这个名字的理解是,他是永恒的,是自有的;他不倚靠任何人而存在,却是一切存在物的源头。
启示录提到“主神”、“全能者”的时候,三次称他为“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这是对雅伟名字最好的描述:
启示录 1  4 :“约翰写信给亚细亚的七个教会。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
启示录 1  8 :“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启示录 4  8 :“四活物各有六个翅膀,遍体内外都满了眼睛。他们昼夜不住地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由以上讨论可见,“雅伟”并非普通名字。一个普通名字(比如约翰·史密斯)不会显明这人是谁。但“雅伟”的名字却是深邃的自我启示,启示出了他独特的本质和性情。所以“雅伟”无疑是希伯来圣经(就是基督徒所称的“旧约”)最与众不同的名字,不只是因为出现频次多(将近 7000 次),更因为它启示出了这位独一真神的美好性情。这是旧约最突出的字,所以不要奇怪,约翰福音前言的道,其潜在涵义就是这个字。


雅伟拟人化的描述(Anthropomorphism
读过旧约的人早已注意到了旧约中对雅伟拟人化的描述,即是说,雅伟被描述成了好像人一样。如果圣经真是神所启示的(我们相信这是真的),那么我们用“拟人化”一词就要小心了,因为这个词往往意味着是人(作者)在用人格化语言描绘雅伟,即是说,是人将雅伟人格化了。然而如果圣经是神所启示的,那么就是说,雅伟(不是作者)竟然将自己人格化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雅伟在用人格化的描述来帮助我们明白他?但这样做会不会有一个危险,就是我们非但没有明白神,反而误解了神,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以为雅伟就是这个样子?很多圣经教师(包括犹太人、基督徒)都警觉到了这一危险。但会不会是雅伟根本不怕出现这种“误解”呢?事实上,会不会这样理解雅伟根本不是误解,却恰恰是雅伟的用意?即是说,雅伟之所以将自己人格化,因为这就是他跟亚当、夏娃以及亚伯拉罕(例如创 18:1 及以下)还有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可以说,他屈尊到人的层面,与他们交往。
事实上,如果将圣经这些重要记载变成非人格化语言,那么我们该如何明白呢?没有了人格化语言,那么那些人见到的是什么呢?岂不成了一团云雾或者一个鬼怪在跟那些人说话?为什么雅伟以人的样式出现就那么难以置信呢?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圣经岂不是说人是神的样式,人是按照神的形像和荣耀而造的(林 11:7)吗?
说雅伟不可能有“人”的样式,那么就必须寻求另外一种说法来解释我们按照他的形像被造是什么意思。结果各种说法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令人满意,或者最多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而已。
其实确切来说,岂不是我们有“神性”样式(因为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而不是雅伟以“人”的样式显现吗?如果这种说法按照圣经是正确的,那么从神的角度来看,神与人之间就根本不存在一条鸿沟(这是我们以为的,或者被误导去相信的)。可以说人被造成了拟神化(这是圣经清楚表明的),而不是神以拟人化的方式向我们显现。
Christianity in Jewish TermsWestview Press, 2000)里有一篇文章“犹太教与神以肉身显现”(Judaism and Incarnation),作者是纽约大学希伯来语研究教授及宗教系主任艾略特·夫森(Elliot R. Wolfson,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必须将禁止雕刻神的形像,跟神不能以肉身显现这两样事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假设(其实这也是圣经显明的道理)神能够用人的形体显现,但不应该将那形体铸造成形像。
“无需说,希伯来圣经很多段落都含有拟人化了的神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意味着神可以以肉身形式,即人的感官看得见、听得见的形式显现出来。主张圣经中对神拟人化的描写都是比喻或者寓意(中世纪及现代犹太教护教者都是这样主张的),这是毫无根据的。我想引用一个例子,我认为这是圣经最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神可以以人的肉身形式显现。圣经有一段雅各跟一个神秘“人”摔跤的记载,而且指明这个人是 Elohim(神),他将雅各的名字改成了以色列。雅各便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因为他面对面看见了神(va-yikra ya’akov shem ba-makom peni’el ki ra’iti elohim panim el panim  32:30)。根据圣经这段对神拟人化的描述,古代一些以色列人相信,神可以以一个有形有质的形式显现。这并不是人如何描述神的问题,而是神如何让人在感官层面上经历到了他。由此可见,在希伯来圣经将神拟人化的一些例子中,的确暗示了神可以化身为人。”(第 242 页)
“然而有充分证据显示,圣经的概念(不同时期的书卷)是支持神可以以拟人化形式显现的。举个例子,圣经经常将神描绘成帝王,比如出埃及记 24  10-11 节,那里讲到神向以色列显现;以赛亚书 6  1-3 节,以赛亚看见异象,神坐在殿中的宝座上;以西结书 1-10 章,以西结也看见了战车中宝座上的荣耀的异象;还有但以理书 7  9-10 节,但以理在末世的异象中看见了那亘古常在者。在这些神显现的例子中,神都是以人的样式显现,而且是有形有质的,就像有骨有肉的身体。以色列的神当然不是一个肉身,但这也不能抹煞神在不同阶段的圣经历史上,曾经以肉身显现的事实。”(第 243 页)。
凡认真读律法书(即摩西五经)的人,就会留意到一个特点:神总是以人的样式向人显现。神的这种自我启示既美丽又带有能力,因为他这样做是在拉近他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显明他是多么与我们接近。但奇怪的是,神学家们却喜欢强调神的超越性,将神的内蕴性搁置一旁,似乎他们自以为责无旁贷,必须保护神,不能让我们跟神太靠近!
另外一种观点就是看圣经对神拟人化的描写为神话语言,好像儿童故事一样。我们也可以将这些记载看成是虚构文学,“读圣经就好像读莎士比亚作品一样”(摘自哈罗德·布伦〔Harold Bloom〕的著作《J 之书》〔The Book of JGrove Press, 1990〕,12页;布伦用“J”作为“雅伟”的缩写,“The Book of J”指的是‘雅伟底本的作者’〔Yahwist编辑的摩西五经)。
布伦是美国耶鲁大学人文学教授,他最近的新书是《耶稣和雅伟,神圣之名》(Jesus and Yahweh, The Names DivineRiverhead Books, 2005)。他在这本书里表明自己不是信徒,所以除了视圣经为文学作品,他还能用什么方法读圣经呢?我们能够去掉圣经语言的神话色彩吗?如果能够,则那些记载又会是什么意思呢?作为文学作品,圣经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布伦教授承认,反对圣经的“拟人论”是希腊思想在作怪:“希腊哲学要求神是非人化的,讲希腊语的犹太人便想尽力迎合希腊哲学,将人格化的雅伟——能够行路,争辩,吃东西,休息,有胳膊、有手、有脸、有腿——说成是寓言。
“亚历山大的斐罗(Philo)是所谓‘犹太神学’的鼻祖,他非常厌烦‘雅伟主义者’在摩西五经里所描绘的雅伟,因为斐罗心目中的神没有人的欲望,也没有人的样式,没有喜怒哀乐。但即便二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一些没有深受柏拉图哲学影响的著名拉比,也有同样的问题。在拉比阿基巴(Rabbi Akiba)和拉比伊斯梅尔(Rabbi Ishmael)之间著名的争辩中,拉比阿基巴也采用了寓言化的说法,好抵消拟人化描述。”(摘自《J 之书》,24 页)

总之很明显,似乎人不愿相信神能够跟人一起行走、说话,好像创世记所描述的那样,他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他们不相信在神凡事都能吗?难道他是超越到完全遥不可及吗?
就在本书即将付诸出版之前,我读到了哈佛大学希伯来文学教授詹姆斯·库格尔(James L. Kugel)一本颇有启发性的书:《古代的神:圣经失落了的世界》(The God of Old: Inside the Lost World of the Bible2003)。所以我能够及时地在此加以引用,作为参考。
标题及副标题已经显明,这本书的论题是,早期圣经里所启示的神的概念,即神与人是互动、交流的,后来被另外一种神的概念所取代了。这种神的概念是,神至高无上,不可能像“古代的神”那样跟蝼蚁般的人互动、交流。如此一来,那位能够并且愿意随时向人显现的圣经的神,就成了“圣经失落了的世界”的传说了。
库格尔是这样描述圣经世界的:“我想今天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追溯到《所罗门智训》的作者〔Wisdom of Solomon,该书是新纪元开始前成书的〕)所熟悉的属灵概念,跟古代以色列人所理解的,至少我们前文已经查考过的那些经文,截然不同。圣经有两个领域,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属灵的和属物质的。这两个领域并非隔离开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的。神出现在大街上,穿着打扮像普通人一样……他在山脚下燃烧的荆棘中显现(为要跟摩西说话)”(35 页)。库格尔指出了圣经世界中的这一事实:神用不同的方式让人看得见自己。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古老观点:以色列这个名字,按照希伯来文 ’ish ra‘ah(或 ro’ehEl,意思是“一个看见神的人”(摘自《古代的神》,101 页,230 页)。
失去了“圣经的世界”这个概念,就会在属灵上损失惨重。著名犹太学者 G. Scholem 以讽刺口吻大胆评论道:“(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最注重的是神的概念的纯正性(purity),于是决定抛弃一切神话、拟人化的元素。但重新按照一套纯正的神学理论,来解释圣经不顾一切将神拟人化的描写以及圣经惯常的表达方式,这就令神的概念变得空洞、毫无意义了……为了保持神的纯正性,其代价就是失掉了神的真实性。神之所以是永生神……恰恰是因为人能够面对面看见他”(G. ScholemKabbalah and Myth,库格尔在《古代的神》一书 201 页中引用;粗体是本书作者加上的)。如果将“纯正”、“不顾一切”加上引号,就更能体会 Scholem 这番话的力度和讽刺意味了。


圣经的拟人论对比三位一体的基督论
我们已经看见,在“拟人论”的形式下,希伯来圣经能够说神的“手”、神的“脚”甚至神的“面”。万军之雅伟甚至可以称为“战士”(出 15:3),他以人的样式向亚伯拉罕显现,也许他也以“雅伟的使者”的身份显现。一般公认的看法是,“雅伟的使者”就是雅伟在以人的样式显现。圣经多次记载雅伟以人的样式显现,特别是摩西五经。可见旧约最早的几卷书是多么强调雅伟的内蕴性,但也没有忽略他的超越性。当人类特别是以色列民越来越悖逆、犯罪,人跟神的距离便也与日俱增。从旧约可见,神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无法寻见他的同在:“救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实在是自隐的神”(赛 45:15)。
但耶稣基督一来,情况就改变了。神要来拯救他的子民,正如他透过他的仆人(先知们)所说的那样。福音以及新约书信最奇妙的信息是,神已经照着自己的应许行了:雅伟在基督里来到了我们当中,“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 3:17)。他来到世界“微服私访”,“世界却不认识他”(约 1:10)。
约翰在他的前言里(约 1:1-18)尽可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了这一信息:神以“道”(这是神自我启示的形式)的身份来到了世界,住在了耶稣弥赛亚这个人的肉身里。耶稣的“肉身”或身体就是神入住的殿,难怪耶稣能够说自己的身体是神(雅伟)的殿(约 2:19)。神在基督里来到了世界,为的是透过基督让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 5:19);而耶稣基督这位真正的人则借着他的生和死,引领我们归向神。
简单来说,我们信奉三位一体的是相信“子神”为了拯救我们,成为了一个人,名叫“耶稣基督”。但圣经的教导恰恰相反,是神我们的父(雅伟)透过住在“为人的耶稣基督”(这是他的殿)里,来到了世上。神这样做是为了拯救我们,而他的拯救方法是让我们凭着信心与基督联合,从而成为神属灵的殿(林前 3:16-176:19)。总之三位一体论教导说,是三位中的第二位成了肉身。而本书的查经目标就是要显明新约的教导:那位借着基督的身体来到世上的,就是独一的真神雅伟。


神的超越性和内蕴性
现在来查考一下神亲近人的例子。以下这部分内容摘自一年前我讲给一群教会领导的一篇信息。为了将部分内容加插在本书中,我对原稿进行了整理、删减,但原来的口语形式依然保留着,并没有重新改写为书面形式。
———— 信息摘要 ————

现在我们要按照圣经的定义弄明白神的内蕴性和超越性,而不是按照希腊人的超越性概念:一位“非人化”的神。神的内蕴性,意思是“神近在咫尺”,或者借用创世记 28  16 节雅各的话,当时雅各经历到了神,不禁充满了敬畏,说:“雅伟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不妨抛开老一套的超越性观念(神高高在天上,遥不可及),重新读一读圣经,看看读到的是什么。我重新读的时候,不禁感到惊讶。比如回到创世记,你们自以为非常明白圣经吗?那就看一看你们是否真的明白。毕竟你们已经事奉了多年,当然明白圣经,对不对?回到创世记 1 章,看看神是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 1:27
“神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为什么要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呢?大概是想跟那人交流?你还能想到别的原因吗?神这样做除了要与我们交流,还能有什么原因呢?继续看,接下来有一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以前却没有感觉):神造了人以后,紧接着做了什么呢?他祝福他们。似乎我以前从未看过这节经文,完全没有感觉。神祝福他们!这是神造人后做的第一件事,他祝福我们。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 1: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神遥不可及?根据希腊人对神的观念,神不理人间烟火?根本不是!神造了他们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赐福给他们。之后神还一直跟他们说话,你们注意到了吗?一位遥不可及的神怎会有兴趣跟他的创造物说话呢?
创世记 1  29 节,“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我用红笔将创世记出现的“神说”一词都划了下来,结果让我好惊讶,创世记满了红色记号,都是“神说……”,“神又说……”。神对人说了这么多话!有人听见了吗?神依然在对我们说话。所以从一开始,神就赐福给我们,并且对我们说话。第 2 章交待了更多细节:
“雅伟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 2:7
“雅伟神……”,留意雅伟神!首次出现雅伟的经文是 2  4节:“在雅伟神造天地的日子”。雅伟神,英文译本是大写的“the LORD God”。你们可以学习不再说“主”,因为用“主”一词, 你们不知道自己是在跟谁说话,是父、是子,还是别的什么人呢?要记住,每次大写的“LORD”都是指雅伟。“雅伟神造天地的日子……”,我们谈的是哪一位神呢?此处说这位神是雅伟。为什么两个词连用呢?因为圣经想具体指出我们谈的是哪一位神。这不是巴比伦的神,不是亚述的神,而是雅伟神。
创世记 2  7 节:“雅伟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留意“造”字,“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制作出某样有形有体的东西来。希伯来圣经用这个字来形容陶匠用泥制作陶器。想一想,神并不是单单说了一句话:“人,出来!”就造出人来了(在创世记 1 章,他用这种方法造了其它东西)。他只要一声令下,人立刻就会走出来,五官俱全,可能头发还竖着,因为还没来得及梳理。但神没有用这种方法,他拿起泥土,亲手制作。陶匠如何塑造黏土呢?是用双手,否则如何捏出形状来呢?圣经是刻意选用了这个字:“造”。神造了人,人的形状是神亲手制作出来的。如果我们还没有掌握住这一点,那么还可以看第 8 节,因为第 8 节的最后又重复了一遍:
“雅伟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 2:8
“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再次出现了“造”字。1 章说到“神造人”,而 2 章就告诉了我们人是如何被造出来的:雅伟拿起泥土,小心捏成形状,就好像艺术家一样,捏出鼻子、眼睛、耳朵,总之这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亲手捏出来的。亚当被造了出来,我们也是在亚当里由神亲手造的。想一想,圣经没有一句废话,一字千金,如果我们嫌麻烦,不愿查看这个字的意思,也就掌握不到其中的寓意了。我们的头发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还记得主耶稣的话吗?“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参看太10:29-31),为什么呢?因为你头上每一根头发都是神造的。你每天梳头时会掉下多少头发呢?雅伟神是何等关心你!我们也许不太在意麻雀这种小东西(太 10:29),也不太在意自己掉了多少头发,可是神在意。难道神的超越性意思是他遥不可及?圣经不是这样说的。雅伟关心我们,因为是他造了我们,这就是整件事的美丽之处。人有价值吗?神造人是需要花时间的。陶匠要用多久制造一件陶器呢?应该不会很久,因为陶器比较简单。可是你见过复杂精细的雕刻吗?艺术家可以雕刻上几个星期、几个月。
我看过一套介绍中国象牙(应该是合法得到的,否则不可能在国家电视台播放)雕艺的节目,那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简直太神奇了。完成这样的作品,艺术家往往得花上几个星期、几个月,要视乎雕刻的细致程度和雕刻出多少个球而定。这些球环环相扣,球中套球,全都是在一块象牙上雕刻出来的,我不知道一个球内竟然可以有 34 个球。 34 个球就是 34 层,一个球里面又有一个球,你能想象雕刻这样的球需要怎样的技巧和功夫吗?据说这是雕刻最多球的作品,最少的作品只有四、五个球而已。艺术作品尚且如此神奇,更何况雅伟所造的人了。想一想复杂的人体,肯定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造出来,那么精密复杂。神的手艺何等奇妙!
想到这一切,诗人不禁赞叹道:“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 139:14)。也许这是诗人默想雅伟的创造时所表达出的赞美、敬拜之情;或者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也许诗人蒙了神的恩典,透过神的创造,心灵深深地洞见到了神的奇妙,并由此与雅伟相交,灵里得到鼓励,于是才说出了这番话。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也蒙恩经历到了雅伟的同在(完全出乎意料),记得当时我正在思想神创造人以及其它的奇妙作为。我想也许这就是他的话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成就的事情,即引领我们经历到他是又真又活,满有慈爱、创意的神。
如果神不在意人,则为什么要在我们身上浪费时间呢?为什么不干脆一声令下,人就出来了呢?但这不是“造”字的意思。他应该能够一句话便造出人来,可是他没有选择这种方法。显然,创世记的记载显明了神多么关心人。也正因如此,神不断地对人说话。请注意这句话,雅伟神“吩咐”……
“雅伟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创 2:16
雅伟提供了人需要的食物。他为人的益处着想,就为亚当预备了一个同伴:
“雅伟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 2:18
而且雅伟还去探访他们,跟他们在一起。
“天起了凉风,雅伟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雅伟神的面。”(创 3:8
雅伟竟然在园中行走!为什么他要在园中行走呢?天都是他的,他却来到在园中散步,为什么呢?如果不是为了跟人交流,他根本不必来到园子里。这位全能的神的确是超越的,但并非仅是超越的。我们会看见,旧约很迟才讲到神的超越性,却一开篇就讲了神的内蕴性,他与人亲近,在园中行走。我们读了这些记载,却不明白。这里说的是,亚当、夏娃犯了罪,然后猛然发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就把无花果树的叶子编起来,围在身上遮羞——应该不是做得很精致,不过穿起来却是别出心裁。这时候,他们“听见神的声音”。请注意这句话:“他们听见雅伟的声音”。
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读圣经时,有没有用心读呢?他们听见雅伟的声音,你能想象得到吗?现在我们穿鞋走路,几乎没有声音。我脚上这双鞋没有声音,我可以一声不响地走到一个人跟前。可是他们听见了雅伟的声音,听见了雅伟在园中行走的声音。他们是怎么听见的呢?显然雅伟不是蹑手蹑脚地行走,然后突然冒出来,吓他们一大跳。你可以听见他走过来,也许是地上树叶的声音,也许是走在草地上的声音。我想伊甸园没有柏油马路,你穿上胶底鞋走柏油马路,可以毫无声响。神在行走,他们听得见他走了过来。
一个超越的神,像空气一般,走起路来当然不会有声音。你能想象鬼走路发出声响吗?也许是特别的鬼?你是不是也以为神是飘在空中的?错了,神在地上行走,而且是“脚踏实地”,发出了移动的声音——也许是灌木,也许是树叶。他们听见他来了,便藏了起来。如果神蹑手蹑脚走过来,他们就来不及藏起来了。神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他们太可爱、有趣了,你以为神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所以他们还可以跟神玩捉迷藏吗?这种想法太荒唐了。神走过来,像慈爱的父亲一样,说:“亚当!夏娃!你们在哪儿?”一位无所不知的神,难道不知道亚当、夏娃在哪里吗?但神是以我们的程度跟我们交往,如果你想玩游戏,他会奉陪,仿佛在说:“你玩捉迷藏?好吧,我来捉。”圣经惟恐我们没看见“听见神的声音”这句话,所以 10 节又强调了一次:
“他(亚当)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创 3:10
他们真的听见了神在园中行走的声音吗?我们思考过这番话吗?“不可能,我们受到的教导是,神是超越的神,所以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这番话,一切都是隐喻,都是象征语言。”可是你能告诉我这是在象征什么吗?如果是象征,那么一定有具体象征事物。为什么我们不能照着圣经所写的来读呢?不妨再回到 2  8节,有些事情我们可能还没有注意到。2  8 节说:“雅伟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想一想,神在做什么人的工作呢?园丁,农民!雅伟神种了一个园圃,他没有单单说一句话,园圃就冒出来了。他说一句话,就有了光,有了其它创造物,可是现在他在花园里劳作,真不可思议!如果这是象征,那么请你告诉我这象征了什么呢?神为谁种了一个园圃呢?为人!他塑造出了人,又为人种了一个美丽的园圃。我们所受的教导是,不要把圣经关于神和神的作为的记载句句当真,他是超越的神,所以远在天边。我们这样解释超越性,到底是想做什么呢?难道要打发神离开他创造的世界?原来我们一直在做这种事,因为我们所受的是歪曲的教导。神(也许有天使帮忙)种了一个园圃,你能想象吗?即是说,他得计划、设计,弄好了一个园圃,然后把人安置在里面,尽情享受:
“雅伟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 2:8
在创世记 3  8 节,他们听见神走进了园子,就藏了起来,留意这几个字:“躲避雅伟神的面”。
“天起了凉风,雅伟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雅伟神的面。”(创 3:8
你怎么躲避得了无所不在的神呢?可是他们却想躲避神。他们是不是以为神是超越的,高高在天上,不太知道他们在地上做了些什么,所以还可以躲避他?看来他们没有读过诗篇 139 篇!
“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诗139:7-8
罪人即使相信神,也只是相信神是遥不可及的,不理人间事务,不在意他们犯罪。这种超越性的概念真不错(至少罪人这样以为),可以躲避神。可是亚当、夏娃犯罪后,圣经记载说,雅伟继续对他们说话。请注意,人犯了罪,神依然对人说话。神非常有怜悯,并没有完全关上沟通之门。
创世记 4 章发生了什么呢?该隐出于嫉妒,谋杀了亚伯,因为亚伯的献祭蒙了悦纳,该隐的却没有。当我重新思考这段记载,抛弃一信主就被灌输的神学观念,我就开始看见了以往从未看见的内容。举个例子:
“雅伟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创 4:6
“雅伟对该隐说”,留意这一次没有出现“神”字。雅伟问该隐为什么发怒,为什么变了脸色,接着又提醒他:他若行得好,就会蒙悦纳;若行得不好,就会被自己的欲望制伏。该隐将神对自己说的话告诉了亚伯,最后在田里,该隐以为人不知鬼不晓,就杀了亚伯。这人真邪恶!是第一个杀人犯。该隐的确不好,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圣经继续说,即便该隐杀了自己的兄弟,雅伟还在跟他说话,你注意到了吗?这种恶人,为什么雅伟还跟他说话呢?9 节说,“雅伟……说”,留意没有出现“神”字。
“雅伟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雅伟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创 4:9-10
雅伟跟该隐说了这么多话。奇怪的是,雅伟保护了该隐,确保该隐不至被杀。为什么不杀他呢?律法岂不是说,杀人的要以命偿命吗?这是雅伟的律法,可是雅伟却保护了该隐,给他立了一个记号,免得被人所杀。15 节说:
“雅伟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雅伟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创 4:15
“雅伟对他说”,又没有出现“神”字,聚焦点只在雅伟这个名字上。“雅伟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神居然如此保护他!为什么呢?他是个杀人犯!为什么没有人在主日学上告诉我们神保护该隐的原因呢?当然,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新约,新约说有一个人是罪人的朋友——罪人大概也包括了杀人犯。这人就是耶稣,耶稣被称为“罪人的朋友”(太 11:19,路 7:34)。多么奇妙!想一想整件事情,雅伟问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显然,神拒绝了该隐的供物,这让该隐心烦意乱!该隐根本承受不了神的拒绝,他认为这就意味着神拒绝了他。结果他绝望到歇斯底里,竟然跑去杀了亚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如果神拒绝了你,你会烦恼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一般人都不会因为被神拒绝而烦恼。但该隐遭到了雅伟的拒绝,便心烦意乱,不能自已。
为什么雅伟不接纳该隐,该隐就如此心烦意乱呢?岂不是因为他爱雅伟吗?你还能想到别的原因吗?你忍受不了遭到你所爱的人拒绝。若是恨你的人拒绝你,你根本不介意,你也会拒绝他。然而若是爱你的人或者你所爱的人拒绝你,你就无法接受了。有人就因此自杀了。但该隐没有自杀,却杀了自己的兄弟。因为亚伯得到了接纳,所以该隐妒心大发。但妒忌岂不也是出于爱吗?
换言之,该隐是出于爱,才犯了谋杀罪。这也是今天依然见得到的事,若有人爱你所爱的人,你就会去杀了那家伙,将那人据为己有。该隐想得到雅伟的接纳和爱,但雅伟不接纳他,却接纳了亚伯!他的反应就是:不行,要除掉亚伯。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其它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神饶恕了该隐。神知道该隐的心,知道该隐爱神,只不过爱的方式错了。否则的话,他杀了自己的弟兄,一定难逃一死。神保护了该隐,谁胆敢碰该隐,就要遭报七倍,真可怕。雅伟之所以没有立刻处死该隐,岂不是为了给他一个悔改、得救的机会吗?雅伟甚至关心罪魁。
亚当、夏娃也犯了严重的罪,雅伟是如何处理的呢?为什么不立刻处死他们呢?毕竟他们已经得到了警告:“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可是神非但没有处死他们,还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真不明白自己以往为什么没有看见:
“雅伟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创 3:21
请注意:雅伟神亲自做衣服。别忘了他是首位园丁,现在又做了裁缝!而且不但做了裁缝,他是如何拿到动物皮的呢?必须杀了动物,流了动物的血,你明白整幅图画了吗?雅伟亲自做了祭司!他创造了动物,现在杀了动物,好得到动物皮,用来做衣服。现在神是裁缝、是祭司,将亚当、夏娃遮盖了起来。遮盖!
你知道旧约的赎罪(atonement)一词是什么意思吗?就是“遮盖”。希伯来文的遮盖一词,我们翻译成了赎罪。他用动物的血遮盖了他们的罪,拿动物皮遮盖了他们。
雅伟实在奇妙,但这一切是不是难以接受?是不是太现实、太血腥了?我们听见的教导是,神高高在上,不做这种事情,他不杀动物。可是不杀动物,怎能得到皮子做衣服呢?杀了动物,才能取到皮。当然没有人愿意杀无辜的动物,但这就是祭司在圣殿的工作,他们杀了动物,用动物的血为罪人献上赎罪(遮盖)祭。
这一切早已记载在圣经的开篇里了。旧约的律法、献祭并非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在创世记就已经有了雏形。更奇妙的是,现在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预示了神拯救人类的计划,他要将“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 8:32),用“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 1:19),救赎我们。
雅伟亲手造了亚当、夏娃,又为他们种植了一座园圃,让他们住在里面尽情享受,可是他们却犯了罪,想到这些,我们会不会伤心落泪?如果雅伟就像我们一样(还是说,他之所以是超越的,因为他的性情和我们全然不同?),那么也许他会大发雷霆:“我再也不理你们俩了。”可是雅伟没有这样做,他牵来一只动物,杀了它,用皮子遮盖亚当、夏娃,实在太奇妙了。难道这样读圣经太字面化了吗?不按照字面,却以某种象征方式来读,怎能汲取出这段经文的丰富内涵呢?
显然,雅伟遮盖、保护该隐脱离了死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雅伟已经这样对待过该隐的父母了,他为亚当、夏娃预备了遮盖物、赎罪祭。当然,雅伟不能容许他们继续住在园子里,他们必须面对犯罪的后果,必须离开伊甸园。但他们是穿着雅伟给他们做的衣服离开伊甸园的。在以后的余生里,这些衣服都会提醒他们:雅伟怜悯了我们,我们犯了罪,他没有让我们当天就死,却给我们衣服穿,以他的怜悯遮盖了我们。”
你以为雅伟很遥远吗?远在天边?耶稣才很近?我们认识神吗?认识雅伟吗?不大认识?雅伟有多近呢?爱罪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不是耶稣首先提倡的,而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伊甸园里就发生过的了。这就是雅伟的美丽之处。为什么这一切向我们隐藏了起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以为惟独耶稣才是罪人的朋友,耶稣救我们脱离了神的忿怒?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我们来说,“救主神”(提前 1:1,多 1:3 等)一词还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我们对雅伟的认识,跟旧约的教导相差太远了。按照旧约,雅伟是一位慈爱可亲的神,他在看顾我们。当我们犯了罪,他不是一味加以谴责,而是亲自预备了救恩,遮盖我们的罪。
到了创世记 6 章,我们看见人因为犯罪,完全败坏了。但雅伟还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沟通的人,就是挪亚。人在罪的辖制下,一落千丈,可是雅伟依然尽量与人沟通,只不过仅能跟向他开放的个别人沟通,这些人有耳可听他的声音,内心对他是完全的,完全对他开放。 6  8 节说“挪亚在雅伟眼前蒙恩”,后来就说“雅伟对挪亚说”。雅伟对挪亚说了很多话,我数了一数,大概是 30多节经文,相当多。雅伟不断与挪亚沟通,难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神与挪亚之间多么亲密吗?
接下来是一场大洪水,卷走了地上的一切污秽、腐败。雅伟是圣洁的,他会赦罪,但罪也有个限度,一旦恶贯满盈,他也就爱莫能助了。人一旦不可救药,那么雅伟只能施行审判。但即便在审判中,他也显露出了怜悯,怜悯了挪亚及其一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挪亚建了一个巨型方舟,好像一个巨型盒子一样,载着各种成对的动物,在大水中漂流。这个故事很有趣,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挪亚和一切动物进了方舟,大水即将来临之际,雅伟做了什么吗?
“凡有血肉进入方舟的,都是有公有母,正如神所吩咐挪亚的。雅伟就把他关在方舟里头。”(创 7:16
“雅伟就把他关在方舟里头”,你注意到这句话了吗?真奇妙!雅伟种植了一个园圃,做了衣服,像祭司一样为亚当、夏娃赎罪,像建筑师一样为挪亚设计了方舟,好拯救挪亚一家以及很多动物。可是你注意到是谁把方舟的门关上的吗?为什么不让挪亚关上呢?是不是门太大、太重了,挪亚推不动?无论什么原因,总之在这个大型拯救工程上,雅伟亲手完成了最后一步,关上了方舟的门。我们会不会觉得他应该派天使做这种事,而不是亲自屈尊来做?可见我们根本不认识圣经所启示的雅伟。世上的君王、总统当然不会为下属开门,但关键就是,雅伟不像他们。雅伟的性情借着耶稣(“神的像”,林后 4:4)完完全全地表明了出来,耶稣不但为门徒洗脚,复活后还在加利利湖边为他们做早餐(约21:912-13),甚至还为他们的救恩在十字架上舍了命。雅伟关上了方舟的门,就好像父亲站在门口跟上学的孩子们说再见一样。
这些细节显露出了雅伟的性情,他的关爱无微不至。为什么提到这节经文呢?为什么提到雅伟关了方舟的门呢?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他这样做呢?因为他关心人!还有其它原因吗?也许他想确保大水不会进入方舟里,淹了他们。他要检查一下门是不是关好了,就好像你开车载着孩子,你要检查一下门是不是关紧了,以确保孩子的安全。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显露出了雅伟是多么可爱(这样说当然是出于尊敬的态度),他行事实在奇妙。圣经如果纯粹是人的著作,就真难以想象有人胆敢这样描写神了。
继续看创世记,雅伟接下来又跟哪一个人说话了呢?原来还有人与神同行。以诺与神同行三百年,就被接上天去了。我们不会详细探讨以诺,不过奇怪的是,以诺与神同行是什么意思呢?居然同行了三百年!不是几天时间,而是三百年与雅伟同行。这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生命!难怪他被提到天上去了!
接着就出现了亚伯拉罕,圣经称亚伯拉罕是雅伟的朋友。神需要朋友吗?他需要你、我吗?不需要,可是他希望我们成为他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他需要我们。神找到了一个朋友——亚伯拉罕,整个故事非常动人。圣经说,亚伯拉罕在一个大热天坐在帐棚门口(创 18 章),也许想乘乘凉。这个时候,他看见三个人走了过来,宅心仁厚的他就起身出了帐棚,俯伏于地(大概就像今天穆斯林的祷告姿式一样),欢迎这三个人。后来圣经交待说,其中的一位竟然是雅伟。
接下来就是那个神奇的故事:雅伟要毁灭所多玛,亚伯拉罕却跟雅伟讨价还价。“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会饶恕所多玛吗?”“求我主不要动怒,假若有四十个呢?”就好像东方市场一样,亚伯拉罕在跟神讨价还价,雅伟也耐心地接受了他的条件。“雅伟,请不要动怒,三十个怎么样?你会为这三十个人饶怒所多玛吗?”雅伟说:“可以,为这三十个义人,我不毁灭所多玛。”“二十个呢?”“可以。”“请不要动怒,十个呢?”“可以,十个。”可怜的亚伯拉罕不敢再压低数目了,即便在市场上砍价,也得合情合理,对不对?他要一百块,你说两块,这岂不是太荒唐了?你可以砍到五十、三十、二十,最后是十。而现在是一座城,不能低于十了!雅伟说:“好吧,十个也行。”亚伯拉罕便想:“我知足了,所多玛应该至少有十个好人,整座城一定会有十个。”

可是连十个好人也没有,亚伯拉罕即便再砍价,也于事无补,因为到头来只有一个义人!只有一个罗得。连他的妻子都不行,最后变成了盐柱。整个所多玛只有一个好人,你能想象吗?亚伯拉罕跟神讨价还价的这一神奇、动人的故事,彰显出了神了不起的耐心!为什么我们总把神想象成一个怒发冲冠的审判官,随时要毁灭所有罪人呢?难道我们传讲一个忿怒的神,罪人就会吓得悔改吗?抑或神宁愿以爱吸引我们,正如福音书所显明的?神不愿以大能吓唬我们。罪人真的害怕吗?抑或他们是被爱吸引了?
看了圣经记载的雅伟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景,我们就开始发现,就像所多玛的例子一样,义人实在寥寥无几,雅伟几乎找不到可以沟通的人。没有人!等到出现了摩西,圣经说神跟摩西面对面说话(出 33:11,申 34:10),是不是很美丽?然后是神如何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记载,再次看见神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一直与以色列民同在。如何同在呢?就是借着云柱、火柱,他跟他们一起在旷野中行进。以色列民在旷野走,神也陪着他们一起走,就好像诗篇 23 篇所说的牧人与羊群的关系,诗人说“雅伟是我的牧者”。雅伟引领他们走过旷野,好像牧者引领羊群一般。今天中东的旷野,依然见得到牧人带着羊群走。
接下来雅伟跟这些人会面、说话,还记得雅伟如何降临到西奈山吗?整座山都着火了!他向两百万以色列民彰显出了自己的大能和威严,好让这些无家可归、漂泊旷野的人不至于惧怕将来,因为雅伟会引领他们前行,他会不断照顾他们的日常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在旷野上如何喂养两百万人呢?是靠雅伟每天提供的食粮:吗哪,否则如何能喂养这两百万人呢?从人的角度来看,喂养这么多人实在难以想象。水怎么办呢?旷野上最急需的是水,赤日炎炎会把人渴死。雅伟也解决了水的问题,而且是整整四十年!今天谁愿意试一试带领两百万人走过那片旷野,看看能走多远?那时你就会意识到雅伟行了何等奇妙的神迹,而且并非几天而已,而是四十年。此外,神是为了那些顽梗、悖逆的人行了这一切事,他们不断地考验他的耐心。用先知弥迦优美的诗句来说:“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欢施恩?”(弥 7:18
这一切都在新约找到了对应。耶稣喂饱五千人、四千人,这在提醒我们什么呢?提醒了我们雅伟在旷野为他子民所做的一切。耶稣是在行雅伟在旧约所行的事,或者更确切说,雅伟是在透过耶稣行他在旧约所行的事,真奇妙!还有提供水的例子,只不过现在是属灵意义上的水。在约翰福音 4 章,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约 4:1014)。这水会像江河一般,涌流不息,真奇妙!约翰福音 6 章明确提到了旷野上发生的事情,“我是雅伟从天上赐下的粮(吗哪),你吃了这粮,就不会死。但那些在旷野的人都死了。你吃了雅伟赐下的灵粮,我就是这灵粮,你就会永远活着”(参看约 6:5158)。今天他依然预备了生命的吗哪,凡向他求的人,就会得到。
旷野上天天发生着神迹,以色列人有目共睹。所以福音书的神迹根本不是什么新事,比之于旷野上的神迹(比较喂饱五千人跟喂饱两百万人),就是小儿科了。新约这些神迹并不是要达到当年旷野神迹的程度,而是要提醒人雅伟当年为他的子民所成就的事,因而也是在暗示雅伟借着耶稣基督这个人,又来到了他的子民当中,再次行了他们风闻他当年所行的事。
从创世记读下去,一直读完整本旧约,我们看见,与雅伟沟通或者说雅伟能够与之沟通的人越来越少。这并不是因为雅伟越来越不愿意与人沟通,而显然是因为人越来越对他不敏感。摩西之后,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再次出现一位有属灵身量的先知,但没有一位能够像摩西那样跟雅伟亲密(“面对面”)相交,一直到耶稣来了。
说到摩西,我想提一提另一个很感人的细节。律法书的最后一部是申命记,申命记的最后加上了一段摩西去世的记载。摩西活了一百二十岁,依然身强体健,无病无恙。显然神的子民未必病死,时间到了,他们就“睡了”。记得听过一位传道人说,他父亲是主的忠心仆人,什么病都没有,可是时间到了,他就坐在椅子上,头一低,就见主去了,这样真好。
同样,“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申 34:7)。他的工作已经完成,时间到了,就死了,或者“睡了”。可是我们又忽略了雅伟的一个感人的细节,是什么细节呢?雅伟带走了摩西,当然他的身体还在地上。那么身体怎么办呢?别忘了摩西是孤身一人死在了毗斯迦山顶,他在毗斯迦山顶观看应许地,却不得进入,因为他犯了一个令他遗憾终身的严重错误。但摩西不是孤身一人,雅伟与他的忠心仆人同在,直到最后一刻。申命记 34  6 节说:
“雅伟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
“雅伟将他埋葬”,你注意到这几个字了吗?再想一想:雅伟像陶匠一样造了亚当、夏娃;像园丁一样种植了一个园圃;杀了动物,犹如祭司;像裁缝一样做了衣服,遮盖亚当、夏娃……最后,他亲自在山上埋葬了自己的朋友:最后一次爱心行动,纪念他在地上的劳苦事奉。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记载看作是象征、隐喻(这就是我们一向的做法),坚持雅伟是超越的,所以不能照字面理解。不照字面理解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硬坚持自己的教义,结果岂不是抹杀了这些记载所启示出的雅伟最美丽的性情吗?我看了这番话,觉得太感人了。
摩西的葬礼不为人知,显然是要避免长期受他领导的以色列民将他立为偶像,一旦真的发生了这种事,那么摩西就变成了以色列民的绊脚石,不再是祝福了。但雅伟也曾公开向以色列民显现过,比如他降临在西奈山上,众民都有目共睹。长老们也亲眼目睹了雅伟的荣耀,比如出埃及记 24  10-11 节说,以色列的长老“看见以色列的神,他脚下仿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他们看见了神,还能活下来。16 节说,“雅伟的荣耀停于西奈山,云彩遮盖山六天……”17 节说,“雅伟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这里出现了“烈火”一词(来12:29)。一方面神是烈火,一方面他又温柔地带走了摩西,并且将他的朋友掩埋起来,好像埋种子一样。摩西会复活!雅伟会将摩西从死里召上来,但暂时他必须休息。
从圣经一系列的记载可见,尽管雅伟还在对人说话,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原因不在于神,而在于人,人不再关心寻求神,最终都不呼求神的名了。但雅伟还在与少数人沟通,比如先知撒母耳,他对神有一颗开放的心,还在为神说话。还有以赛亚,神让他在圣殿里看见了神的荣耀。以西结也看见了神的荣耀,他看见了人的形状。要知道,雅伟是以人的形状向以西结显现的(结 1:2628)。
神学家们争辩说,神在旧约是以拟人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即是说,旧约把神描绘成了好像是一个人;或者说,旧约是用描绘人的语言来描绘神的。我们似乎本末倒置了,根据圣经,人是拟神化的,因为人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拟神化(theomorphic),意思就是有神(theos)的形像(morphē)。这是圣经教导。人之所以被造成是拟神化的(有神的形像),为的是能够与神沟通,这就是神造人的目的。最后一位与神亲密相交的伟人是摩西,神与他“面对面”(申 34:10)说话。面对面!多么亲密的相交!
后来的大先知以赛亚依然传讲神的话,他看见了雅伟的荣耀,对神产生了敬畏,却没有享受到摩西与神的那种亲密关系。摩西之后,这种亲密关系就消失了。继续读下去,就看见人与神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西结之后,先知们依然传达神的异象,传讲神的话,可是他们与雅伟的那种亲密关系已不复存在。最后一位先知玛拉基之后,便是四百年的沉默,神再也不说话了。显然,雅伟根本找不到能够沟通的人。今天的世代,雅伟找得到能与他沟通的人吗?但应许还在:
“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雅伟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赛 40:3
为什么要在旷野预备一条道呢?而且这条道特别是“为雅伟”、为“我们的神”预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来临,“雅伟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因为这是雅伟亲口说的”(赛 40:5)。雅伟要来了!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 (赛 7:14
有一个婴孩要出生,重要的是,这个婴孩带有神性称号: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 (赛 9:6
神性称号是用在神身上的,当然这节经文中未必所有名字都是神性称号,但有些称号从非神性的角度就很难解释了,特别是“永在的父” 。我们信奉三位一体的是把这节经文应用在了耶稣身上,但这样就将父与子混为一谈了,也跟耶稣的教导相抵触,耶稣说, “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 (太 23:9)。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耶稣从未叫人称自己为“父” 。可是如果“永在的父”是指雅伟(也应该是指雅伟),那么这个惊人的结论就是:雅伟来到了世界,住在耶稣这个人里面,而且是在耶稣出生的那一刻,就住在了他里面。除此之外,还能如何理解这节经文呢?
旧约的最后一本书玛拉基书这样说道: 

“万军之雅伟说: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 ’” (玛3:1
又是一个应许: “主必忽然(出乎意料)进入他(耶路撒冷)的殿” 。除了雅伟,这位“主”还能是谁呢?因为这殿是“他的殿” 。
可是什么时候来呢?沉默了四百年,神何时会打破沉默,再次说话呢?玛拉基的预言说,雅伟首先会差遣一位使者“在我前面” 。耶稣指出,施洗约翰就是这位使者(比如太 11:9-11,路7:26-28)。漫长的沉默终于突然被打破了,出乎意料地,雅伟来到了他的殿,正如他所应许的那样。下来我们会详细探讨。

———— 信息摘要结束 ————


神内蕴性、超越性的几点深入观察
雅伟的内蕴性不但在律法书及整本旧约中清晰可见,在新约尤其显著,例如:
使徒行传 17  28 :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
马太福音 10 : “29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30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31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
路加福音 12  7 : “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神)数过了。不要惧怕,(在神眼中)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
“道”住在了弥赛亚耶稣里,雅伟如此住在耶稣身体里,这是他选择与人接近的最典型例子;但这也不能否定他的超越性。事实上,我们没能明白圣经的教导:神的超越性恰恰包含了他的内蕴性,而且这个内蕴性是不可或缺的。
列王纪上 8  27 节: “神果真住在地上吗?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
雅伟的超越性完全否定了神学定义,因为他的超越性是“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他居住,所以他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上达穹苍、下至大地。千万不要以为圣经里的神只能局限在天上。
我们通常以为“天”是指他的超越性,地是指他的“内蕴性” ,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圣经完全否定了这种观念,比如:
以赛亚书 66  1 节: “雅伟如此说: ‘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 。(徒 7:49 引用了这句话)

这番话所描绘出的图画是,雅伟坐在天上的宝座中,脚却踏在大地上。这幅雅伟既有超越性又有内蕴性的图画,也体现在了耶稣登山宝训的教导中: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太 5:34-35
他的脚稳稳地踏在大地上,所以“天上的父”意思并非他远离地球,只不过是将他跟地上的父亲区分开来而已。“天上的父”在马太福音出现了 14 次,马可福音 1 次,路加福音 1 次,可见这是马太福音中耶稣的重要教导。比如主祷文(太 6:9-13)一开篇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但他离我们很近,完全听得到我们喃喃祷告,甚至我们尚未开口,他也听得到我们内心的恳求。耶稣所称的“父”是一位听人祷告、关心人的神:“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太 7:9-10
此外,神是父亲并非新约首次出现的概念,旧约至少有六个男人、两个女人名叫“亚比雅”(Abijah),“Abi”意思是“我的父亲”,“Jah”是“Yahweh”(雅伟)的缩写形式,ISBE 圣经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亚比雅,希伯来文是 ′abhiyah  ′abhiyahu(代下13:20-21),‘我父亲是雅伟’或者‘雅伟是父亲’”。
以为天国是在九霄云外的遥远地方,这又是一个错误观念。在圣经中,天国是属灵的,与世上的或者有形的、物质的国正恰相反。有形的国有地理位置,但属灵的国没有。耶稣说“神是个灵”,灵是不受任何具体的地理或者宇宙位置所局限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地理位置无关紧要,关键是“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 4:24)。神的超越性、内蕴性就否定了那种错误观念:神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但三位一体论给我们的概念是,父远在天边,而“耶稣很近”(一度流行的诗歌歌词)。难怪基督徒宁愿向耶稣祷告,虽然找不到什么圣经根据。耶稣“很近”,所以更容易接近他。即便父也许听得见我们祷告(如果他愿意听的话),然而不是耶稣应许我们说——“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 6:37)吗?这番话被解释到了一个地步,似乎我们更相信耶稣会接纳我们,因为父(雅伟)是远在天边的神,而耶稣是近在咫尺的神,所以更容易接近。这就是我们从三位一体论学到的错误的神观,前文已经看见,这一切都跟圣经所启示的神相去天渊。


雅伟的爱
创世记(包括整本圣经)的这一切记载显明了雅伟是以什么态度待人的呢?答案可以从约翰福音 17  23 节耶稣这番话中找到:“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想一想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你(父)爱他们如同(kathōs)爱我一样”!父(雅伟)真的爱我们如同爱他的“爱子”(他说“这是我的爱子”),那位“父怀里的独生子”吗?还是说我们应该将之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相似”,而不是“如同”?BDAG 词典给 kathōs下的定义是:“比较词,一样”。约翰一书 3  2 节也用到了这个字(它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经文中):“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原文意思是:因为必得见他,就如他的真样子)”。显然我们要见的不是大概或者差不多的他,而是他的真体,他原原本本的样子。可见约翰福音 17  23 节耶稣岂不是在说父爱门徒完全跟爱耶稣一样吗?


他爱我们,所以来拯救我们
约翰一书 3  2 节说“我们必得见他的真体”,这个“他”是谁呢?前一节经文的主语是父,只字未提子。约翰著作中没有证据表明“显现”(phaneroō)一词是指基督再来。约翰一书 3  2节的前几节经文的确出现过 phaneroō 一词,即 2  28 节,说到主显现,但上下文(27 节及以下)也只字未提基督。而下一节(2:29说到“他所生的”,这个“他”一定是指神(父),并非基督,因为新约从未说过信徒是“基督所生”或者“子所生”的,惟独是“从神生的”(约一 3:9,在约翰一书 5 节经文中,总共说了 7 次)。
约翰是不是在暗示雅伟要亲自“显现”呢?但凡熟悉以赛亚 40  3-5 节的人,根本不会以为怪:“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雅伟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雅伟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因为这是雅伟亲口说的。’”这里是在预言雅伟会“显现”,正如约翰一书 2 28 节所说的。而且根据四本福音书,这个预言既可以指他“第一次来”(太 3:1-3,可 1:2-5,路 3:2-6,约 1:23),也可以指他在基督里“第二次来”的荣耀,因为“雅伟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赛 40:5)这句话,似乎还没有应验(参看帖 2:8)。关键是,就在约翰说我们“必得见他的真体”(约一 3:2之前,他这样赞叹道:“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一 3:1)。
“以马内利”这个名字就表达出了雅伟的爱,他要来与我们同在。比如以赛亚书 7  14 节:“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BDB 希伯来文英文词典解释如下:“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赛 7:14 孩子的名字,代表了(  Yahweh雅伟)的同在,要拯救他的子民;8:88:10 是一句确信的宣言,神与我们同在!(参看诗 46:846:12)”。BDB 给出的诗篇章节是按照希伯来圣经的编排,中文译本的编排是诗篇 46  7 节及 11节:“万军之雅伟与我们同在(希伯来文是 immanu 〔与我们同在〕);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
马太福音 1 章显明了雅伟亲临与人同在,跟耶稣出生之间的关联:
21“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
22 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
23 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赛 7:14
根据基督出生“神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这句话,以及以赛亚书 40  3-5 节(经文讲论的是雅伟),就可以得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圣经预言的是雅伟要在基督里来到世上。如果不接受这个结论,那么剩下的惟一选择就是否定“以马内利”的实质意义,就如基督徒经常用“以马内利”互相问候,表达的意思是“愿神与我们同在”,如此一来,“以马内利”就变成了“神会特别与耶稣同在”。但“以马内利”的意思并不是神会与耶稣同在,而是在耶稣里神会“与我们同在”。即是说,神会在耶稣里,透过耶稣与我们同在。三位一体论者当然接受这样理解“以马内利”,但他们所谓的“神”是“子神”,并非“独一的真神”雅伟。这种理解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一切都已经一清二楚:圣经里根本没有“子神”。


主的使者
每当神的子民有难,雅伟就会与他们同在,可见雅伟多么爱他的子民,呵护备至。用诗人的话来说:“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 46:1)。这句话是经验之谈,并非宗教信仰。雅伟与他子民交往的一种方式是透过“雅伟的使者”(Angel of the LORD,又称“雅伟的天使”)这个人物或者形像。下来的一段我们会将“雅伟的使者”简称为“使者”。
“雅伟的使者”(malach Yahweh)一词在旧约出现了 52 ,但并非所有的都是指“神显现的天使”(“Angel ofTheophany”——这是 ISBE 圣经百科给该词下的定义),有些是“普通”天使,奉神的差遣去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比如亚 1:12)。另一方面,在这 52 处经文中,很多都是指神显现,即神以看得见的样式显现。天使(使者)通常是以人的样式显现(参看下面经文),所以“雅伟的使者”又是一个神以“拟人化”方式显现的典型例子。总之这位“使者”可以称作是看得见的神的“样式”。
出埃及记 3  14 节雅伟的自我启示至关重要(前文已经探讨过了),因为“雅伟的使者”就是在这种场合下显现了出来。我们需要观察一下出埃及记 3 章是如何描述整件事情的:
1 摩西牧养他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羊群。一日,领羊群往野外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2 雅伟的使者(雅伟)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
3 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坏呢?”4 雅伟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
5 神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6 又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蒙上脸,因为怕看神。
在这段经文中,毫无疑问,“雅伟的使者”显现就是雅伟亲自显现,所以“神显现的天使”一句用在这里完全合适。从出埃及 3  7 节开始,一直到第 4 章,都是雅伟与摩西一段很长也很重要的对话,谈论的是拯救在埃及受奴役的以色列民。正是在这个上下文里,神自我启示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出 3:14)。后来也可以看见,在以色列历史上的危机时刻,他常常会以“雅伟的使者”的样式显现。这也再次显明了雅伟的性情,他深深关切他子民的需要和困境。
除了“雅伟的使者”出现了 52 次,“神的使者”一词也出现 9 次,其中有些似乎无异于“雅伟的使者”。比如士师记 6 20 节说到“神的使者”,但两节经文后又说他是“雅伟的使者”。这一点在士师记 13 章更加明显: 6 节、 9 节说到“神的使者”, 13-22节说是“雅伟的使者”。而且从 8-11 节可以看见,玛挪亚及其妻子(神的使者是向他们显现的)以为看见的是“神人”,可见他外表是人的样式。接下来圣经改口为“雅伟的使者”(从 13 节开始),但他的人的样式并没有改变。“玛挪亚不知道他(神人)是雅伟的使者”(16 节),后来玛挪亚及其妻子才意识到,原来他们看见了以人的样式显现的神,不禁胆战心惊:“玛挪亚对他的妻说:‘我们必要死,因为看见了神。’”(22 节)
每逢旧约“救恩历史”的关键时刻,这位“使者”都会出现。首次记载他的显现是亚伯拉罕时代,当时他向夏甲(阿拉伯民族的母亲)显现,给了夏甲一个应许,而这应许跟雅伟给亚伯拉罕的应许非常相似(创 16:7-11,比较创 13:16)。这里显明了雅伟是公平、公义的。
这位“使者”也在亚伯拉罕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当时亚伯拉罕出于对雅伟的绝对委身与顺服(创 22:11 及以下),正要献以撒为祭,但雅伟恩慈地免去了亚伯拉罕这一献祭。然而雅伟却为了人类的救恩,“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 8:32保罗这番话的遣词用字似乎在暗示,他想到的是亚伯拉罕的献祭。在犹太人眼中,亚伯拉罕的这一献祭举动意义重大。
以色列民族名字的由来,创世记 32  24-30 节有一段有趣的记载。那里说,这个民族之父雅各跟一个“人”整夜摔跤,最后因为髋骨脱臼,腿就瘸了。但那“人”恩慈地说雅各“得了胜”28 节),并且给了他一个新名字“以色列”:“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摔跤),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28 节)。雅各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面对面见到了神:“雅各便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说:‘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30节)。这段经文只字未提“主的使者”,但与雅各“摔跤”的“人”,显然是神在以人的样式向雅各显现。
由此可见,除了很多处经文出现了“使者”一词外,还有一些重要事件,其间“使者”也显现了出来,只不过圣经没有用“使者”这一名称而已。另一个例子是约书亚记 5  13-15 节的一段奇妙记载,那里说,就在以色列开始征服应许地、进攻耶利哥城的前夜,约书亚看见了一个“人”,他手里有拔出来的刀(参看下文“使者”拔刀显现的例子)。约书亚是摩西选定的接班人,是以色列军队的统帅,他问这“人”是帮助谁的,得到的回答是,这“人”(并非约书亚)是“雅伟军队的元帅”。约书亚立刻俯伏在地下拜,显然约书亚明白了这“人”是谁。“雅伟军队”的元帅惟独是雅伟,别无他人,所以雅伟的称号是“万军之主”。此处“雅伟军队”一词,也许是刻意将即将进入迦南地的以色列军队纳入了进来。
另一个可以确定雅伟向约书亚显现的证据是,约书亚得到指示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5:15)。这恰恰是主的使者在燃烧的荆棘中指示摩西的话:“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出 3:5)。
民数记 22 章也记载了一位拿着刀显现的使者。“使者”一词在这一章中出现了 10 次,也许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次,不过是巴兰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嘛。但关键是巴兰要去咒诅以色列民(17 节),这在神眼中可不是小事。使者显现是记载 22  35 节, 23 节恰恰跟约书亚记的描述一样,使者站在路上,“手里有拔出来的刀”。31 节也有同样的描述(另一个例子是代 21:16 那个可怕事件)。
列王纪下 19  35 节也提到了另一个可怕的审判行动,这一次是审判前来毁灭耶路撒冷,征服以色列的亚述军队。为了拯救以色列,雅伟的使者一夜之间就杀了十八万五千亚述人,让入侵的亚述军铩羽而归。虽然这段经文并没有出现“刀”字,却彰显出了审判之刀(对以色列民来说是拯救之刀)。“使者”参与了旧约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既然这位“使者”是神在显现,那么他的举动岂不是说,雅伟切切关心他的子民,就是那些“爱神的”、“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 8:28)吗?
鉴于以上查考,我们大致可以认同 ISBE 圣经百科的观察:
“可以肯定,神一开始就用了有人的样式、声音的使者,好与人沟通;而主的使者显现,来拯救神的子民,这就表明了神自我启示的做法,及至救主来临,更是达到了高潮。所以使者显现是预示了,也是预备了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完全显现”(ISBE “使者”,“神显现的天使”部分)。
艾略特·夫森(E. R. Wolfson)教授指出,希伯来圣经很多段经文提到的主的使者,其实是“神扮成天使而显现”。他继续说:
“有一节经文对于明白这个古老的以色列概念极其重要,就是神吩咐以色列民要听从神所差来的使者,不可悖逆他,因为他带有神的名字(出 23:21)。使者与神的界线很难区分,因为带有神的名就意味着具有神性能力,这位使者就代表了神。带有神的名字不但意味着得到了神的权柄,也意味着这位使者是神的化身,是神亲自显现,来保佑以色列民。
“古人相信,神能够以天使身份向人显现,而这天使是人的样式。所以天使的样式是神的外衣(后期的犹太神秘主义者Kabbalist〕是这样表达的),这个外衣是以人的形状向世人显现。”(艾略特·夫森,“犹太教与神以肉身显现”(Judaism and Incarnation)一章,Christianity in Jewish Term244 页)
就在本书即将付诸出版之前,我有幸读到了詹姆斯·库格尔James Kugel)教授的一本颇有洞见、颇有启发性的书《古代的神》(The God of Old)。在此我想列出一些他查考主的使者的结论:“看过了所有出现使者的经文,最重要的是,这位使者并非神的信使、差役,而是神以人的样式显现。”“换言之,这位使者并非低等次的天使,而是神自己,神莅临凡间,却没有被认出来。”“使者暂时像个普通人,不过只是一时而已,接着就被认了出来,原 来这位是神,并非普通人。”(《古代的神》,200334-35 页,詹姆 斯·库格尔是哈佛大学希伯来文学荣誉教授) 


雅伟的慈爱 
由此可见,雅伟以人的样式来到世界,这在圣经中并不是什 么奇怪的概念。恰恰相反,圣经经常提到,每当神的子民到了死 生攸关的时刻,神就会亲自出马,以人的样式显现。根据圣经所 启示的神的性情,可以说,神不会对人以及人的需要,特别是人 的苦难(即便是因为犯罪而自食其果)无动于衷。 
希伯来圣经提到雅伟的性情时,最常用的一个字是 hesed。这 个字出现了 251 次,绝大部分都是跟雅伟有关。这个字很难翻译, 所以不同的英文译本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翻译:“lovingkindness”(慈 爱,NAS),“mercy”(怜悯,KJV),“steadfast love”(坚定的爱, ESV),“unfailing love”(不朽的爱,NIV),“faithful love”(信实 的爱,NJB),“loyal love”(忠实的爱,NET)。单在出埃及记 15  13 节,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译本用了不同的词来翻译这个字。即 便同一个译本,对这个字也有很多不同的翻译。不过在种种翻译 当中,显然都有“爱”字,“怜悯”也包含了爱。《旧约神学词库》 TWOT)用很长篇幅探讨了 hesed 的字义,最后这样总结道: 
“它指的是态度以及行动。这种态度相当于爱,rahûm,良善, tôb,等等。见到对方光景很可怜,就对他表达出爱,包括了怜悯, hannûn。它经常跟动词连用,‘做’、‘保持’,所以是指爱的行动 以及特性。KJV 的‘lovingkindness’(慈爱)是个古老词汇,但跟 这个字的本意相近。” 
雅伟这句温柔的话将自己的性情显露无遗:“我以永远的爱爱 你,因此我以慈爱(hesed)吸引你”(耶 31:3)。




① 普通话没有“v”发音(上海话有),所以 Yahweh(雅伟)的“w”只好读成“ou”(参考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的音译)。

BDB 希伯来文英文词典的解释也大致相同:“YHWH〕……是出埃及记 章 12-15 节给出的神的名字,当时神在何烈山上向摩西显现,神这样解释道:我必与你同在)〔12 节〕。这句话是包含在了 14 节的上半节里面:我是那位以后永有的)〔即与你同在,节〕,
跟着在 14 节的下半节又进一步将它浓缩成 〔即与你同在,12 节〕,到了 15 节又回到了名词形式 他将是那一位)〔即与你同在,12 节〕。”

③ 旧约惟有这里将雅伟的名字连续提了两次,非常独特,而且这又是雅伟亲口说出来的,可见这段经文所记载的雅伟的自我启示至关重要。


出 34:6;民 14:18;尼 9:17;诗 86:15103:8145:8;珥 2:13;拿 4:2鸿 1:3

旧约圣经头六本书的作者,坚持用 YHWH 称呼神。(中文译者注)


⑥ 信息的原稿是 Elena Villa Real 和 Rhoda Batul 听录、整理出来的,在此表示感谢。


⑦ 该词总共出现了 54 次,但哈该书 章 13 节是指神所差的先知,玛拉基书 章 节是指神的祭司。